
【法】 actual malice
practicality; practice; reality
【計】 achieved
ill intentions; ill will; malevolence; malice; grudge; malignancy; venom
virulence
【經】 mala fide
實際惡意(Actual Malice)的法律釋義
在英美诽謗法中,“實際惡意”(Actual Malice)指行為人發表虛假陳述時主觀上存在明知虛假或罔顧真相(reckless disregard for the truth)的心理狀态。該術語源于美國最高法院1964年“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New York Times Co. v. Sullivan),成為公衆人物提起诽謗訴訟的核心要件。其核心含義包括:
行為人明确知曉所傳播的信息不實,仍故意發布。
行為人嚴重懷疑信息的真實性,卻未進行合理核實,放任虛假信息傳播。
漢英詞典視角的釋義對比
“實際惡意”強調主觀惡意,需證明信息發布者存在直接故意或重大過失,而非一般過失。
"Actual malice" requires proof that the defendant actedwith knowledge of falsity or with reckless disregard of whether it was false or not (New York Times Co. v. Sullivan, 376 U.S. 254)。
權威來源參考
“實際惡意”的舉證責任由原告(公衆人物)承擔,需提供“清晰且令人信服的證據”(clear and convincing evidence)。詳見 New York Times Co. v. Sullivan, 376 U.S. 254 (1964) 美國最高法院官網摘要。
《元照英美法詞典》将“actual malice”定義為:“(诽謗法中的)明知不實或毫不顧及真實與否的輕率心理狀态。”
哈佛法學院教授Cass Sunstein指出,實際惡意原則旨在保護對公共事務的辯論自由,避免寒蟬效應(參見Sunstein, C. Democracy and the Problem of Free Speech. 1995)。
適用場景
該術語主要用于:
注:以上法律定義與判例均引自權威司法文獻及學術研究,釋義嚴格遵循英美法系原意。
“實際惡意”(Actual Malice)是美國法律中的重要概念,主要用于規範媒體言論自由與诽謗責任的界限。其核心含義及法律背景如下:
源于1964年《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最高法院大法官布倫南提出該原則,包含兩層含義:
普通語境中的“惡意”指不良居心(),而法律術語特指對信息真僞的主觀認知狀态,不涉及道德評判()。例如,即使報道對公衆人物造成負面影響,隻要無“實際惡意”即不構成诽謗。
可通過查閱《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判決書(、4來源)了解完整法律邏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