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 aero-sol
damp; humid; wet
【醫】 hygro-
【醫】 agent
濕劑是中醫方劑學術語,指具有潤燥或祛濕作用的中藥制劑,分為"潤濕劑"和"燥濕劑"兩大類别。根據《中醫方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的界定,其核心功能在于調節人體津液代謝,適用于燥證或濕證的治療。
從漢英詞典角度解析,"濕劑"對應的英文翻譯需根據具體功效區分:
臨床應用需遵循《黃帝内經》"燥者潤之,濕者燥之"的治療原則。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濕劑中的活性成分如茯苓酸、麥冬皂苷等,具有調節水通道蛋白、抑制炎症因子等分子層面的作用機制。
濕劑是中醫方劑分類中的術語,屬于傳統“十劑”之一,主要用于治療津液幹枯、髒腑失潤等證候。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核心定義 濕劑指以濡潤藥物為主組成的方劑,具有滋養陰液、潤澤枯涸的作用。其核心原理為“濕可去枯”,即通過增加體内津液改善因陰虛或燥熱導緻的幹枯狀态,如皮膚皴揭、幹咳無痰等症狀。
藥物與方劑
作用機理 根據《本草綱目》及劉完素理論,濕劑通過“辛潤化液”或“滋陰補水”兩種途徑發揮作用:
現代擴展含義 在非中醫領域,“濕劑”一詞也用于:
注:中醫濕劑需與“潤劑”概念區分,後者更側重潤滑而非補液。具體用藥需根據證型配伍,如血虛加地黃、燥熱加石膏等。完整方劑組成建議查閱《中醫方劑大辭典》等權威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