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 unstable nucleus
【醫】 unsteadiness
hilum; nucleus; putamen; stone
【醫】 caryo-; caryon; core; karyo-; karyon; kernel; nidi; nidus; nuclei
nucleo-; nucleus
在核物理學領域,"不穩定核"(Unstable Nucleus)指原子核因質子與中子比例失衡或能量狀态過高,無法長期保持穩定結構,會通過放射性衰變釋放能量并轉變為更穩定狀态的原子核。其英文對應術語為Unstable Nucleus 或Radioactive Nucleus。
質子-中子比失衡
原子核穩定性依賴于質子(Z)與中子(N)的比例。輕核(如碳、氧)的理想 N/Z 比約為 1,重核(如鈾)則接近 1.5。偏離此比例時,核力無法平衡質子間的庫侖斥力,導緻不穩定性。例如,碳-14(⁶C¹⁴, N/Z=1.33)通過 β⁻ 衰變轉化為氮-14(₇N¹⁴)。
衰變方式
不穩定核通過以下途徑釋放能量:
原子核被視為帶電液滴,穩定性由結合能公式描述:
$$ B = a_V A - a_S A^{2/3} - a_C frac{Z}{A^{1/3}} - a_A frac{(A-2Z)}{A} + delta $$
其中 (a_C) 項(庫侖能)和 (a_A) 項(不對稱能)主導不穩定性 。
表征衰變速率,範圍從秒(如钋-212:(T{1/2}=0.3mu s))至億年(如鈾-238:(T{1/2}=4.5 times 10) 年)。
加速器或反應堆可制備不穩定核(如锝-99用于醫療顯像)。
宇宙射線産生碳-14(大氣層),超新星爆發合成重放射性元素(如鈾、钍)。
權威參考文獻:
不穩定核(Unstable nucleus)指原子核内質子與中子的比例失衡,無法保持穩定狀态,會通過放射性衰變釋放能量或粒子以達到更穩定結構的原子核。具體特征如下:
形成原因
衰變特性
研究意義
典型例子包括碳-14(β衰變用于測年)、钴-60(γ射線醫療應用)等。當前全球建有多個放射性束流裝置(如日本RIKEN、中國HIAF),專門研究不穩定核的生成與性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