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imperfect packing
在漢英詞典及包裝行業标準中,“不完備的包裝”指未達到基礎功能或規範要求的包裝形式,其英文對應為“incomplete packaging”或“inadequate packaging”。該概念包含三個核心維度:
物理結構缺陷
指包裝材料強度不足、密封不嚴或緩沖設計失效,例如易碎品外箱抗壓值低于ISTA運輸測試标準。中國國家标準GB/T 4857.4-2020明确規定運輸包裝件的壓力試驗方法,可作為判定依據。
信息标識缺失
包括未标注産品成分、保質期、操作警示等法定信息。世界衛生組織《食品包裝标籤指南》要求預包裝食品必須包含過敏原提示,缺失此類信息即構成包裝不完備。
功能適配性不足
特定領域存在專項要求,如醫藥包裝需符合USP<671>标準規定的密封完整性測試,食品接觸材料未通過FDA 21 CFR第174-190部分認證均屬典型不完備案例。
國際标準化組織ISO 22000:2018第7.2.3條款特别強調,食品包裝完整性是食品安全體系的關鍵控制點,任何可能造成污染的包裝缺陷都将導緻産品被判定為不合格。
“不完備的包裝”指商品在封裝過程中存在缺陷或不足,無法有效實現保護、運輸或展示功能的包裝形式。具體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定義與核心問題
“不完備”即不完整、有缺陷(對應英文“imperfect”或“deficiency”),而“包裝”指通過容器、材料等對商品進行封裝的行為或實體。兩者結合後,特指因材料不足、設計不合理或操作疏漏導緻包裝未能達到預期效果。
具體表現
影響與場景
常見于物流損耗、消費者投訴或法律糾紛中。例如:食品因包裝破損引發變質,電子産品因防震措施不足導緻内部元件損壞等。
改進方向
需根據商品特性選擇適配材料,優化結構設計,并遵循行業規範(如ISO包裝标準)進行質量檢測。
通過綜合搜索結果可見,該詞多用于商業、法律及物流領域,強調包裝功能未達标的系統性缺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