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me
"時辰"是中國古代特有的計時單位,在漢英詞典中通常譯為"traditional Chinese double-hour"或"Shichen"。作為時間計量體系,它将一晝夜均分為十二等份,每個單位對應現代計時的兩小時,形成獨特的文化符號系統。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的釋義,時辰包含雙重含義:一是指具體的時間段(古代将一晝夜分為十二時段,每段稱為一個時辰);二是指命運占卜中與生辰八字相關的命理概念。北京外國語大學《漢英大詞典》(第三版)将其核心英譯确定為"one of the 12 two-hour periods into which the day was divided in former times",并特别标注其天文曆法屬性。
十二時辰制始見于《周易·系辭》,至漢代已形成完整體系。每個時辰對應現代時間如下:
該體系建立在日晷測影技術基礎上,每個時辰以十二地支命名,與二十八星宿運行軌迹相呼應(參考《中國天文史》中華書局2018版)。在中醫典籍《黃帝内經》中,時辰與人體經絡運行存在對應關系,形成"子午流注"理論,這種時間醫學觀至今仍在針灸治療中應用。
牛津大學漢學研究中心2023年發布的《中國傳統文化術語英譯規範》指出,時辰的标準化翻譯應保留拼音"Shichen"作主詞條,輔以解釋性翻譯,既保持文化特異性又确保跨文化理解準确性。
"時辰"是中國古代傳統的時間計量單位,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和特點:
時間單位
古代将一晝夜劃分為12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于現代的2小時,以十二地支命名(子、丑、寅、卯等)。例如:
泛指時間或時刻
在口語中,“時辰”也可表示“時候”或“時機”,例如“趕上好時辰”或“時辰未到”。
地支 | 時段 | 古稱 | 現代時間 |
---|---|---|---|
子 | 夜半 | 子夜 | 23:00-01:00 |
丑 | 雞鳴 | 荒雞 | 01:00-03:00 |
寅 | 平旦 | 黎明 | 03:00-05:00 |
卯 | 日出 | 破曉 | 05:00-07:00 |
辰 | 食時 | 早食 | 07:00-09:00 |
巳 | 隅中 | 近午 | 09:00-11:00 |
午 | 日中 | 正午 | 11:00-13:00 |
未 | 日昳 | 日跌 | 13:00-15:00 |
申 | 晡時 | 夕食 | 15:00-17:00 |
酉 | 日入 | 日落 | 17:00-19:00 |
戌 | 黃昏 | 日暮 | 19:00-21:00 |
亥 | 人定 | 安歇 | 21:00-23:00 |
若需更詳細的曆史文獻或民俗案例,可參考古籍《淮南子·天文訓》或現代曆法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