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charge sales; sale on open book account; sell on credit
賒售(shē shòu)是一種商業信用交易模式,指賣方在未收取全額款項的情況下,先将商品或服務交付給買方,并約定未來付款期限。該術語在漢英詞典中對應"credit sale"或"sell on credit",其核心特征包含三個要素:商品先行轉移、付款延遲性、信用風險承擔機制。
根據《牛津商務英語詞典》,賒售區别于現金交易的核心在于建立信用關系,買賣雙方需籤訂包含還款期限、分期方案、違約條款的書面協議(Oxford Reference, 2023版)。《劍橋商業術語辭典》特别指出,該模式常見于B2B供應鍊管理,例如制造業原材料采購時采用30-90天賬期,可有效緩解買方資金周轉壓力(Cambridge Business Dictionary)。
從法律視角分析,《布萊克法律詞典》強調賒售合同必須符合《民法典》第626條關于分期付款買賣的特殊規定,賣方保留商品所有權直至貨款結清(Black's Law Dictionary, 第11版)。會計處理方面,《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5號》要求企業将賒售收入分為"應收賬款"和"壞賬準備"兩個科目核算,反映潛在信用風險(IFRS 15.BC76)。
曆史維度上,《大英百科全書》記載賒售制度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18世紀《漢谟拉比法典》第48條,該條款明确規定谷物借貸的利息計算方式(Encyclopædia Britannica)。現代商業銀行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保理業務、信用保險等金融衍生服務,構建完整的商業信用體系。
賒售是一種信用銷售方式,指買方在未支付貨款的情況下先取得商品,隨後按照協議約定時間或分期支付貨款的交易形式。以下是其核心要點:
賒售的本質是信用交易,賣方基于對買方的信任完成商品交付,買方則承諾在未來特定時間支付款項。流程包括:籤訂協議→交付商品→延期/分期付款→完成交易。
企業采用賒售時,需嚴格評估買方信用資質,明确合同條款(如付款期限、違約責任),并建立風險預警機制。
注:由于“賒售”在權威資料中提及較少,部分解釋參考了與“賒銷”的類比分析,實際業務中建議結合具體合同條款和法律法規操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