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 green clay
accrue; crude; rawness; unripe; give birth to; grow; living; procreate
student
【醫】 bio-
clay; clunch
【化】 clay
【醫】 argilla; clay; loam; potter's clay
生粘土(shēng nián tǔ)在漢英詞典中的核心含義指未經過人工處理(如煅燒、壓實)的天然、原始狀态的粘土。其英文對應術語主要為"raw clay",強調其直接從自然界獲取、未經加工的特性。
從地質與工程角度,其詳細含義包括:
物質構成與狀态
指主要由細顆粒礦物(如高嶺石、蒙脫石等)組成,含一定量天然水分,處于松散或弱固結狀态的土壤或岩石材料。其物理狀态介于固體與塑性體之間,具有顯著的可塑性和粘性。
區别于“熟粘土”
“生”在此語境下與“熟”相對。“熟粘土”(fired clay / calcined clay)指經過高溫煅燒處理的粘土(如磚、陶、瓷的原料),結構已發生化學變化;而“生粘土”保持其天然礦物結構和物理化學性質。
工程與地質特性
在土木工程和地質學中,生粘土因其高含水量、低滲透性、高壓縮性和顯著的收縮膨脹性,常被視為軟弱地基或需要特殊處理的工程材料。其工程性質(如強度、變形特性)直接受其天然含水量、礦物成分和沉積曆史影響。
其他相關英文表述
權威參考來源:
“生粘土”是黏土的一種類型,通常指未經過搬運或二次風化的原生黏土,也稱為“一次黏土”。以下是詳細解釋:
生粘土是矽酸鹽礦物在地球表面原地風化形成的黏土。其顆粒較大,成分接近原始岩石,未經過河流等外力搬運,因此保留了母岩的礦物特征。
主要用于陶瓷和耐火材料的原料,例如配制瓷土。相較于次生黏土(二次黏土),生粘土因雜質少,更適合高純度制品。
特征 | 生粘土(原生黏土) | 次生黏土 |
---|---|---|
形成方式 | 原地風化 | 經搬運、沉積後再次風化 |
顆粒大小 | 較粗 | 較細 |
可塑性 | 差 | 強 |
燒結溫度 | 高 | 低 |
典型用途 | 陶瓷、耐火材料 | 普通陶器、磚瓦 |
生粘土在《禹貢》等古籍中被稱為“埴”,特指黏性土壤。現代工業中,其分類和用途更加細化,需根據雜質含量和礦物組成進一步篩選。
如需更全面的信息,可參考百度百科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