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physiological dead space
【醫】 physio-
【醫】 dead space
"生理無效區"在漢英醫學詞典中通常對應"physiological dead space"這一術語,指呼吸系統中無法參與氣體交換的區域。該概念包含以下核心内涵:
解剖學定義 生理無效區由解剖無效區(鼻腔至終末細支氣管)和肺泡無效區(無血流灌注的肺泡區域)構成。根據《牛津英漢雙解醫學詞典》的解釋,其容積約占正常潮氣量的30%(約150ml)。
功能特征 該區域的氣體不參與氧氣與二氧化碳交換過程,主要起氣體傳導和濕潤作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研究指出,無效區擴大會導緻通氣效率降低,常見于肺氣腫、肺動脈高壓等疾病。
臨床檢測 通過Bohr公式可計算無效腔容積:
$$ V_D/V_T = (PaCO_2 - P_ECO_2)/PaCO_2 $$
其中$V_D$為無效腔容積,$V_T$為潮氣量。該公式被收錄于《哈裡森内科學》第21版臨床評估标準中。
跨學科應用 在航天醫學領域,NASA研究報告顯示微重力環境會使無效區容積增加8-12%,這是制定艙外活動呼吸參數的重要依據。
生理無效區(又稱生理死腔)是指呼吸系統中無法有效參與氣體交換的區域,由解剖無效腔和肺泡無效腔共同組成。
具體解釋:
解剖無效腔
指從鼻腔、咽喉到終末細支氣管的傳導性氣道。這些結構僅負責氣體的傳輸,因缺乏肺泡結構而無法進行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
肺泡無效腔
指肺泡中通氣良好但血流不足的區域。例如,若肺泡周圍毛細血管血流減少(如肺栓塞),即使氧氣進入肺泡,也無法通過血液運輸,導緻氣體交換無效。
臨床意義
正常情況下,生理無效腔約占潮氣量的30%。但在某些疾病中(如塵肺、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因肺部結構異常或炎症,無效腔可能顯著增大,導緻呼吸效率降低。醫生可通過測量無效腔容積評估肺功能或疾病進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