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漢英詞典中,"生氰的"對應的英文術語為"cyanogenic",該詞由詞根"cyano-"(氰基)和"-genic"(産生)構成,字面意為"能産生氰化物的"。其核心定義指生物體或化學物質具備分解後釋放氰化氫(HCN)的特性,常見于植物代謝過程。例如苦杏仁苷(amygdalin)等生氰糖苷類化合物,在酶解作用下會生成氰化物,反應式為: $$ text{C}{20}H{27}NO_{11} + H_2O xrightarrow{beta-glucosidase} 2text{C}6H{12}O_6 + text{C}_6H_5CHO + HCN $$ 該術語在植物學領域具有重要應用,《中國植物志》指出超過2000種植物含有生氰化合物,如木薯、高粱幼苗等,作為防禦食草動物的化學武器(參考文獻: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美國國立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将其歸類為次生代謝産物(參考文獻:NCBI Taxonomy Database)。牛津大學出版社《生物化學術語詞典》強調,生氰作用需通過β-葡萄糖苷酶催化完成(參考文獻:Oxford Dictionary of Biochemistry)。
“生氰”指植物通過特定生化反應産生氰化物(如氫氰酸)的能力,屬于植物的次生代謝産物防禦機制。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生氰作用(Cyanogenesis)是植物合成含有氰基的糖苷類化合物(即生氰糖苷),并在特定條件下水解釋放毒性物質氫氰酸(HCN)的過程。這一機制常見于豆科、薔薇科、禾本科等植物中,例如櫻桃、杏、木薯等。
涉及的化合物
生物意義與風險
化學特性補充
氰(化學式(CN)₂)是一種含碳氮的化合物,燃燒時呈紅紫色火焰,其衍生物(如氰化鉀)毒性極強。
總結來看,“生氰”描述了植物合成并釋放氰化物的自然過程,既是生态適應機制,也是部分食物需加工處理的原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