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ms giving; donation
布施(dāna)是佛教核心術語,指通過物質、精神或行動的無私給予來積累福德的行為。根據《佛學大辭典》,其漢英對應包含三層内涵:
物質布施(Material Offering)
指向僧團或貧困者提供食物、衣物等有形資源,對應英文"alms-giving"。玄奘譯《大般若經》記載佛陀強調“以清淨心施,得無量福”,體現物質施舍的修行本質。
法布施(Dharma Teaching)
即傳授佛法智慧,英語譯為"giving of truth"。《漢英佛學詞典》指出此為最高布施形式,《金剛經》雲“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不如以此般若波羅蜜經四句偈為他人說”,突顯智慧傳遞的殊勝性。
無畏施(Fearlessness Granting)
指通過護生、調解等行為消除他人恐懼,英文作"bestowing fearlessness"。唐代義淨《南海寄歸傳》記載僧團通過醫療援助踐行此類布施,構成佛教慈悲倫理的重要實踐。
該概念在跨文化傳播中産生語義延伸,《牛津佛教術語詞典》注明現代語境下亦可指代非宗教性的慈善行為(secular charity),但其核心仍維系着“破悭貪、修慈悲”的宗教倫理維度。
“布施”一詞的含義可從世俗與佛教兩個層面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布施(bù shī)原指将財物、金錢等分發給他人,帶有救濟、施舍的含義。例如《墨子》中提到“布施百姓”,即指廣泛施恩惠于民衆()。其核心是“散發與分享”,既包括物質幫助,也涵蓋善意的傳遞()。
在佛教中,布施是“六度”(修行六種核心方法)之首,強調通過施舍破除貪念、積累福德。主要分為三類:
佛教強調布施需以“無執”心态實踐,即不執着于施舍的財物或回報,重在培養慈悲心()。小乘佛教側重財物救濟,而大乘佛教擴展至法施與無畏施,強調普度衆生()。
例如《無量壽經》中記載,比丘燃燈供佛多年,最終因無執布施得授記成佛(),說明布施的功德在于發心而非形式。
布施既是物質幫助的行為,更是修行者破除我執、廣結善緣的實踐方式。其本質在于“利益他人”的慈悲心,而非施舍的規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