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漢英雙語詞典中,“不仁”一詞具有雙重語義維度:
一、倫理範疇 “不仁”指儒家思想中“仁”德的反面狀态,核心含義為缺乏同理心與道德關懷,對應英文可譯為“inhumane”或“heartless”。該用法源出《論語·顔淵》中孔子對“仁者愛人”的經典論述(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現代用例如“為富不仁”可譯為“heartlessness often accompanies wealth”,體現社會道德批判意識(來源:《漢英綜合大辭典》第三版)。
二、醫學範疇 在中醫典籍中特指肢體感知異常,《黃帝内經·痹論》記載“皮膚不營,故為不仁”,英文對應“numbness”或“insensitivity”(來源:中醫藥管理局官網)。現代醫學語境中,“手足不仁”常譯作“numbness in extremities”,用以描述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等臨床症狀(來源:《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不仁”是一個多義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個層面的解釋:
基本含義
指缺乏仁德、不仁慈或不講道義的行為,常用于批判道德缺失。例如:
延伸用法
可指代不體面或違背倫理之事,如《警世通言》中“不仁之事”暗指丑聞。
肢體麻木
指身體失去知覺或活動不靈,如《後漢書》記載班超“兩手不仁”,描述其年老體衰的麻木症狀。
中醫理論
《素問》提到“榮氣虛則不仁”,認為氣血不足導緻皮膚感覺遲鈍,屬病理狀态。
天地與聖人的“不仁”
《道德經》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并非貶義,而是強調自然規律的無偏私性,主張萬物平等、不人為幹預。
批判标榜仁義
道家認為刻意标榜“仁政”(如儒家)反而破壞自然秩序,主張“無為而治”。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可結合文獻來源深入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