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blueing; bluing
bake; burn; burning; carbonado; cook; cremation; fever; grill; heat; roast
set sth. on fire
【化】 burning
anil; blue; blueness
【醫】 blue; cyan-; cyano-; kyano-; Polygonum tinctorium Lour.
燒藍(Enameling) 是金屬表面裝飾工藝的一種,特指在金屬胎體(多為銀、銅或金)表面塗覆玻璃質釉料(琺琅釉),經高溫焙燒後形成牢固、鮮豔釉層的過程。該工藝的核心在于通過高溫(通常在750°C至850°C)使釉料熔融、玻化并與金屬胎結合,冷卻後形成光滑亮麗的彩色塗層。在英文中,該工藝對應術語為"enameling" 或"vitreous enameling",強調其玻璃質特性。
燒藍工藝常見于中國傳統首飾(如銀飾、景泰藍)、宮廷器物及現代珠寶設計,兼具防腐耐磨與藝術表現力。其色彩穩定性源于釉料的無機成分,曆經千年仍可保持鮮豔,如清代琺琅彩瓷與歐洲中世紀聖物盒均為代表性遺産。
來源說明:
燒藍(又稱燒銀藍、銀胎琺琅)是我國傳統首飾工藝之一,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燒藍是以銀為胎體,用銀花絲掐出花紋後,填入透明或半透明的琺琅釉料,經500-800℃多次低溫燒制而成的工藝。該工藝起源于13世紀末的意大利,14世紀傳入法國,後經改良在中國發展為特色銀器裝飾技法,清代尤為盛行。
材料限定
僅適用于銀器表面,因銀的延展性和耐高溫特性與琺琅釉結合最佳,成品被稱為“燒銀藍”。
複雜工序
需經過掐絲、填釉、燒結、補釉等步驟,反複填充釉料并低溫燒制4-5次,直至釉面與銀絲紋飾齊平。
色彩表現
以藍色釉料與銀色胎體搭配最具代表性,釉色呈現水彩畫般的透明質感,還可使用綠、紅、黃、白等琺琅色。
需注意與金屬“烤藍”(鋼鐵表面氧化防鏽工藝)區别,後者通過高溫氧化形成四氧化三鐵保護膜,屬于工業處理技術。
如需查看清代燒藍文物實例(如金質累絲燒藍香熏瓶),可參考的拍賣記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