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lopsided trade
不平衡交換(Bù Píng Héng Jiāo Huàn)的漢英詞典釋義與經濟學解析
核心定義
"不平衡交換"(Unbalanced Exchange)指國際貿易或經濟活動中,交易雙方因資源、技術或市場地位差異,導緻價值流動不對等的現象。其本質是價值轉移的隱蔽機制,表現為一方長期以較低成本獲取另一方的高價值資源或勞動成果,形成結構性失衡。該概念與"不平等交換"(Unequal Exchange)理論密切相關,源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全球貿易體系的批判 。
價值不對等性
在傳統貿易模型中,"等價交換"假設雙方商品價值相等。而"不平衡交換"揭示:發達國家通過技術壟斷與定價權,以工業制成品換取發展中國家的初級資源(如礦産、農産品),後者實際付出勞動價值遠高于所得回報 。例如,咖啡種植國出口原料的收益,僅占終端消費市場價值的極小比例。
結構性根源
貿易條件惡化
發展中國家出口商品價格增速長期低于進口制成品價格增速,形成"剪刀差"。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統計,2020-2023年最不發達國家貿易條件指數下降約 5.7%,加劇外彙短缺與債務危機 。
全球價值鍊中的隱性剝削
跨國公司通過離岸外包将高污染、低附加值環節轉移至低收入國家,保留研發與營銷等高利潤環節。例如:一部智能手機的組裝成本僅占終端售價的 3%-5%,而品牌商利潤占比超 60% 。
部分新古典經濟學家質疑"不平衡交換"的計量方法,認為其忽視比較優勢的合理性。然而,生态經濟學家指出:該模式導緻環境成本轉嫁(如發達國家碳足迹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并加劇全球收入不平等——全球最富 1% 人口財富增速是最窮 50% 人口的 2 倍 。
權威參考來源
https://www.cambridge.org/dictionary/economics/unbalanced-exchange
https://www.economist.com/finance-and-economics/2024/03/19/global-value-chains-and-hidden-inequality
“不平衡交換”是一個經濟學術語,通常指在國際貿易或經濟活動中,雙方因資源、技術或權力不對等而導緻的利益分配不均現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經濟學含義
該概念源于法國經濟學家伊曼紐爾(A. Emmanuel)的“不平等交換理論”。他認為,國際間資本自由流動但勞動力不流動,導緻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貿易中形成工資差異和資本有機構成差異,進而引發利益分配失衡。
兩種形式
一般語境中的“交換”指雙方平等互換物品或資源(如禮物、意見),而“不平衡交換”強調結構性權力差異導緻的利益傾斜,常見于國際貿易、勞資關系等領域。
如需進一步了解理論模型或案例,可參考伊曼紐爾《不平等交換》原著或國際貿易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