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兌換本位金屬的紙币英文解釋翻譯、不能兌換本位金屬的紙币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經】 uncovered money
分詞翻譯:
不能的英語翻譯:
be incapable of; cannot; unable
【機】 incapability
兌換的英語翻譯:
change; convert; exchange; turn
【經】 agiotage; change; conversion; convert
本位金屬的英語翻譯:
【經】 standard metal
紙币的英語翻譯:
paper currency; folding money; paper money
【經】 bank bill; note; paper currency; paper money; representative money
專業解析
“不能兌換本位金屬的紙币”是一個經濟學和貨币金融學領域的專業術語,指由國家發行并強制流通,但不能根據持有人的要求兌換成規定重量貴金屬(如黃金或白銀)的紙質貨币。其核心含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
核心定義與性質:
- 紙币 (Paper Money): 指由國家中央銀行或指定機構發行的,以紙張為材質制成的法定貨币符號,本身價值遠低于其面值。
- 本位金屬 (Standard Metal): 指曆史上作為貨币價值基礎的特定貴金屬,通常是黃金或白銀。在金本位制下是黃金,在銀本位制下是白銀。本位金屬貨币具有内在價值。
- 不能兌換 (Inconvertible): 這是關鍵特征。持有這種紙币的人無權要求發行機構(如中央銀行)将其兌換成等值的黃金或白銀等實物貴金屬。紙币的價值不再與特定金屬儲備直接挂鈎。
- 因此,“不能兌換本位金屬的紙币”就是指脫離了貴金屬(金或銀)本位制束縛,其價值不依賴于可兌換的貴金屬儲備,而主要依靠國家信用和法律規定來維持其購買力的法定貨币。現代世界各國普遍流通的主權貨币(如人民币、美元、歐元、日元等)都屬于這種類型,通常稱為信用貨币 (Credit Money) 或法币 (Fiat Money)。
-
曆史背景與演變:
- 曆史上,貨币曾長期與貴金屬挂鈎(如金本位、銀本位)。紙币最初是作為金屬貨币的代表憑證(銀行券)出現的,持有者可以隨時向發行銀行兌換等值的金屬貨币。
- 隨着經濟發展和戰争等因素影響,維持紙币與貴金屬的固定兌換變得越來越困難。許多國家在特定時期(如戰争、經濟危機)會暫停兌換,使紙币暫時成為“不可兌換”的。
- 最終,在20世紀(特别是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世界各國普遍放棄了貴金屬本位制,紙币徹底與黃金等貴金屬脫鈎,成為完全的、法定的“不能兌換本位金屬的紙币”。這種轉變賦予了貨币當局(中央銀行)更大的靈活性來管理貨币供應量和調節經濟。
-
價值基礎與運作機制:
- 國家信用與法律強制力: 這種紙币的價值主要來源于國家(政府及中央銀行)的信用擔保,以及國家法律賦予其法定清償能力(Legal Tender),即法律規定其在境内必須被接受用于償還債務。
- 公衆信心: 公衆對這種貨币的普遍接受和信任是其價值得以維持的關鍵。這種信心建立在國家經濟實力、政治穩定、中央銀行信譽以及貨币購買力相對穩定(控制通貨膨脹)的基礎上。
- 貨币政策工具: 中央銀行通過調節利率、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等手段來控制這種貨币的供應量,以實現物價穩定、充分就業等宏觀經濟目标。
-
現代意義:
- 不可兌換紙币是現代經濟體系運行的基石。它擺脫了貴金屬儲量的物理限制,使貨币供應能夠更靈活地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 它也是國家行使經濟主權的重要體現,使政府能夠運用貨币政策幹預宏觀經濟。
- 其成功運行高度依賴于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有效的金融監管以及公衆對貨币體系的信任。
權威性參考來源:
- 國際貨币基金組織 (IMF) - 貨币與金融統計手冊 (Monetary and Financial Statistics Manual): IMF 對貨币的定義和分類具有全球權威性,明确區分了基于商品的貨币(如金本位下的貨币)和信用貨币(即不可兌換的法币)。其官方文件闡述了現代法币的特征。 (來源: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 各國中央銀行(如中國人民銀行、美聯儲、歐洲中央銀行)官方網站: 這些機構負責本國法定貨币的發行和管理,其官方網站通常會提供關于本國貨币性質、曆史和貨币政策框架的權威說明。例如,美聯儲網站有關于美元曆史和性質的介紹。 (來源: The Federal Reserve, People's Bank of China, European Central Bank)
- 權威經濟學教材: 如曼昆 (N. Gregory Mankiw) 的《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米什金 (Frederic S. Mishkin) 的《貨币金融學》(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等經典教材,都有專門章節詳細闡述貨币的演變、類型(包括信用貨币/法币)及其在現代經濟中的作用。 (來源: Standard Economics Textbooks)
- 金融學辭典與百科全書: 如《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等權威工具書,對“fiat money”、“inconvertible paper money”、“credit money”等詞條有嚴謹的定義和解釋。 (來源: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網絡擴展解釋
“不能兌換本位金屬的紙币”是紙币本位制度下的核心概念,指由國家或中央銀行發行、不與任何貴金屬(如黃金、白銀)挂鈎且不可兌換為金屬的法定貨币。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基本特征
這種紙币的發行以國家信用為基礎,而非金屬儲備。其價值不依賴特定金屬量,而是由購買力決定。例如,現代人民币、美元等均屬于此類貨币,不能直接兌換為黃金或白銀。
2.曆史背景
該制度形成于20世紀30年代金本位制崩潰後。此前,貨币與黃金挂鈎,但經濟危機暴露了金本位制的缺陷(如貨币供給受限)。此後,各國轉向紙币本位制,貨币與貴金屬脫鈎。
3.主要特點
- 不可兌換性:紙币不能要求政府兌換為金銀。
- 發行自由化:貨币發行量不受金屬儲備限制,由中央銀行根據經濟需求調控。
- 價值穩定性依賴管理:紙币價值通過貨币政策(如利率、準備金率)維持,需政府有效管理購買力。
4.優缺點
- 優點:
- 貨币供給彈性大,便于應對經濟波動;
- 減少對國際貴金屬市場的依賴。
- 缺點:
- 易引發通貨膨脹(如超發貨币);
- 彙率波動風險較高。
5.現代應用
目前幾乎所有國家均采用此制度。例如,人民币的發行由中國人民銀行管理,與黃金無直接關聯,其價值由市場供需和貨币政策共同決定。
總結來看,這類紙币的本質是“信用貨币”,其流通依賴于政府信用和法律強制力,而非實物資産支撐。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制度演變,可參考百科類來源(如)。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