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patricide
extremely; fordo; kill; reduce; slaughter
【法】 beat up; kill
father; sire
在漢英詞典視角下,“殺父”一詞的釋義及文化内涵可綜合權威來源解析如下:
字面含義
殺父(shā fù)指“殺害自己的父親”,對應英文:
法律與倫理語境
在中國傳統法律中,“殺父”屬“十惡”重罪之一,古代刑法中常處極刑(如淩遲),反映宗法社會對孝道的極端重視(《中華法學大辭典》)。
儒家倫理視“弑父”為悖逆人倫的極端行為,與“弑君”(Regicide)并列,象征對權威與血緣秩序的颠覆(《中國倫理思想史》)。
西方文化中,“Patricide”多見于希臘悲劇(如俄狄浦斯),具命運悲劇色彩,而漢語更強調倫理批判(《比較文化關鍵詞》)。
“Patricide”源自拉丁語 pater(父親)與 -cidium(殺害),19世紀進入英語法律術語(《韋氏詞源詞典》)。
“殺”為行為動詞,“父”表血緣身份,二字組合凸顯行為對象的特定性(《現代漢語詞典》)。
“殺父:patricide;the murder of one's father.”
對“十惡”罪中“惡逆”條的解釋涵蓋殺父行為。
“Patricide: the murder of one's own father.”
因該詞涉及極端暴力行為,實際使用需嚴格限于學術、法律或文學分析語境,避免美化或簡化暴力。
“殺父”指殺害自己父親的行為,在漢語語境中具有強烈的倫理譴責和法律罪責屬性。以下從語義、用字差異、曆史評價等方面進行綜合解析:
基本定義
“殺父”即子女通過暴力手段導緻父親死亡的行為。該行為在絕大多數文化中被視為極端違背人倫的罪行。例如《治安策》提到“今其甚者殺父兄矣”,反映漢代已對此類行為有明确批判。
“殺”與“弑”的區别
傳統倫理觀
中國古代将“弑父”列為“十惡不赦”重罪之一,認為其違背孝道核心,如《禮記》記載的申生故事中,太子因被誣“弑父”而自殺,反映該罪名對個人聲譽的毀滅性影響。
現代法律定位
當代法律體系中,“殺父”屬于故意殺人罪,但因涉及親屬關系,部分司法實踐會考慮加重刑罰。例如《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明确故意殺人罪可判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法律條文或曆史案例,可查閱《中國刑法》或《禮記·檀弓》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