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weep
besprinkle; spill; splash; sprinkle; sprinkler
【機】 besprinkle
besom; clear away; sweep; whisk
“灑掃”在漢英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詞義 “灑掃”指灑水清掃地面,對應英文翻譯為“sprinkle water and sweep”,屬于中國古代家庭日常勞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唐風》中“子有廷内,弗灑弗掃”的記載,體現其作為基礎家務活動的性質。
二、文化内涵 在儒家經典《禮記·内則》中,灑掃被列為“小學”教育必修課,要求子弟每日“晨起灑掃庭除”,既培養勞動習慣,更蘊含“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道德教化意義。這種文化傳統至今仍影響着東亞地區的教育理念。
三、現代應用 根據教育部《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标準》(2022版),“灑掃實踐”被明确納入中小學勞動教育體系,要求通過擦窗、掃地等具體活動培養責任意識。在漢英翻譯實踐中,該詞常見于傳統文化讀本英譯,如《朱子家訓》譯本中将“灑掃庭除”處理為“sweep the courtyard and sprinkle water”。
詞性拓展: • 動詞短語:灑掃應對(sprinkling, sweeping and responding to guests) • 成語衍生:灑掃進退(指待人接物的基本禮儀)
“灑掃”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ǎ sǎo,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詳細解釋:
掃墓
在特定語境中,“灑掃”可指代掃墓活動。例如《水經注》記載“蠲民戶灑掃之”,唐代王建詩句“牧兒驅牛下塚頭,畏有家人來灑掃”也印證了這一用法。
肅清、剪除
部分文獻中,“灑掃”被用于象征性表達清除或整頓,如唐代武元衡詩句“要須灑掃龍沙淨”,意指肅清邊患。
儒家教育内容
在傳統儒家教育中,“灑掃應對”是童蒙教育的基礎部分,強調通過日常灑掃培養勞動習慣與禮儀規範。
職業指向
古代有“灑掃戶”的稱謂,指專門從事清潔或掃墓工作的人群。
“灑掃”既指具體的清潔行為,也可引申為掃墓、肅清等抽象含義,并承載傳統文化中的教育理念。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詳細用例,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具體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