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旦英文解釋翻譯、撒旦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archenemy; lucifer; Satan; the great fisher of souls; the prince of darkness
相關詞條:
1.OldNick 2.OldHarry 3.princeoftheworld 4.princeoftheair 5.tempter 6.theEvilOne 7.theprinceofdarkness 8.archfiend 9.shaitan
例句:
- 地獄某些宗教中被判有罪的靈魂或魔鬼居住的地方; * 之人死後永遠受懲罰的地方,由撒旦統治
The abode of condemned souls and devils in some religions; the place of eternal punishment for the wicked after death, presided over by Satan.
- 美國作家昨天團結一緻支持《撒旦詩篇》的作者拉什迪,計劃明天至少舉行兩起示威,并要求布什總統采取行動。
American writers closed ranks yesterday behind Satanic Verses' author Salman Rush***, with at least two demonstrations planned for tomorrow and called for President Bush to take action.
- 魔鬼;撒旦。通常與the連用
The Devil; Satan. Often used with the.
- 撒旦仍是上帝的奴仆。
Satan is still a servant of God.
分詞翻譯:
撒的英語翻譯:
cast; dust; let out; scatter; sift; spill; splash; spread; sprinkle
旦的英語翻譯:
dawn; day
【化】 denier
專業解析
在漢英詞典視角下,“撒旦”(Sā dàn)一詞具有明确的宗教與文化内涵,其核心釋義及延伸含義如下:
一、基礎釋義
-
中文定義
“撒旦”指基督教、猶太教等亞伯拉罕宗教體系中的堕落天使首領,被視為與上帝為敵的邪惡之源、誘惑者與控告者。其象征黑暗、罪惡與背叛,常與“魔鬼”(devil)等同。
-
英文對應詞
Satan(專有名詞),亦譯作the Devil、Lucifer(特指堕落前的稱號)。
二、宗教與文化延伸含義
-
神學角色
- 誘惑者:在《聖經·創世記》中,撒旦化身為蛇引誘夏娃違背神命(創3:1-5)。
- 控告者:《約伯記》記載撒旦質疑約伯的虔誠,向上帝發起挑戰(伯1:6-12)。
- 邪惡主宰:《新約》稱其為“這世界的王”(約12:31),代表與神國對立的黑暗權勢。
-
象征意義
- 終極邪惡的化身:在西方文學與藝術中,撒旦代表絕對的道德反面(如彌爾頓《失樂園》)。
- 反抗權威的符號:部分現代文化将其重構為叛逆自由的象征(需注意此非宗教原意)。
三、語義演變與跨文化對比
-
詞源溯源
“撒旦”源自希伯來語שָׂטָן(śāṭān),原意為“敵對者”或“控告者”,後特指神學中的惡魔首領。
-
與相近概念區分
- Demon(惡魔):泛指邪靈,地位低于撒旦。
- Lucifer(路西法):原指晨星,後關聯為撒旦堕落前的身份(以賽亞書14:12)。
四、權威參考文獻
- 《聖經》(和合本)
- 創世記 3:1-5(誘惑事件)
- 約伯記 1:6-12(控告者角色)
- 馬太福音 4:1-11(試探耶稣)
- 《神學詞典》(A Dictionary of Christian Theology)
定義撒旦為“人格化的邪惡終極體現”(Ed. Alan Richardson, 1969)。
- 《牛津英語詞典》(OED)
詞條“Satan”釋為:“猶太教與基督教中敵擋神及人類的超自然存在”。
此解釋綜合語言學、神學及文化研究視角,确保定義準确性與來源權威性。
網絡擴展解釋
“撒旦”是一個具有複雜宗教和文化含義的詞彙,其解釋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宗教背景中的定義
-
基督教核心概念
撒旦(Satan)在《聖經》中被描述為堕天使首領,曾是上帝座前的六翼天使。因驕傲自大企圖與上帝同等,率領部分天使反叛,最終被逐出天國,成為與光明對立的黑暗之源。
在《舊約·約伯記》中,撒旦最初作為考驗人類信仰的使者出現,但《新約》将其明确為邪惡化身,引誘人類犯罪(如伊甸園中化身為蛇誘惑夏娃)。
-
詞源與象征
源自希伯來語“śāṭān”,意為“敵對者”或“抵擋者”。在基督教神學中,撒旦象征誘惑、罪惡與反叛,常與地獄、末日審判等概念關聯。
二、文化引申含義
-
漢語語境中的比喻
中文常以“撒旦”形容心狠手辣、陰險狡詐之人,延伸為極端邪惡的代名詞。
-
跨文化形象差異
- 埃及神話關聯:有學者認為其形象可能受埃及惡神賽特(Set)影響,兩者讀音相近且均有黑暗象征。
- 文學再創作:如歌德《浮士德》中的靡菲斯特,體現撒旦作為“誘惑者”的複雜角色。
三、宗教争議與演變
早期猶太教文獻中,撒旦并非完全敵對上帝,而是兼具“考驗者”與“指控者”雙重身份。基督教興起後,其形象逐漸單一化為絕對邪惡代表,成為末日預言中終将被擊敗的惡魔之王。
(如需進一步探讨撒旦在不同教派或藝術作品中的具體表現,可提供補充方向。)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