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weden
瑞典(Sweden)是北歐五國之一,其漢語名稱“瑞典”源于瑞典語國名“Sverige”的音譯轉化。英語名稱“Sweden”則源自中古英語的“Swēoland”,意為“瑞典人的土地”。以下從漢英詞典視角解析其核心含義:
國家名稱與詞源
中文“瑞典”對應的英文為“Kingdom of Sweden”(瑞典王國),國際标準代碼SE。根據《世界地名翻譯大辭典》,漢語名稱最早出現在清代文獻中,通過荷蘭語“Zweden”轉譯而來。瑞典外交部官網明确指出,其國名在古諾爾斯語中意為“自己的王國”。
政治體制與象征
瑞典實行君主立憲制與議會民主制,現任國家元首為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國王。國旗為藍底金十字,國徽包含三王冠符號,這些元素均可在瑞典議會官網查證。官方語言為瑞典語,屬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
地理與人口特征
根據聯合國統計數據,瑞典國土面積45萬平方公裡,人口約1043萬(2025年)。首都斯德哥爾摩被稱作“北方威尼斯”,擁有14座島嶼組成的特殊城市結構。國家約15%的領土位于北極圈内,極光觀測為特色旅遊項目。
文化經濟标識
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每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這一傳統源自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瑞典創新局統計顯示,該國研發投入占GDP比例達3.4%,孕育了愛立信、宜家等全球知名品牌。
語言對應關系
在漢英對照語境中,“瑞典人”譯為“Swede”,“瑞典語”為“Swedish”,ISO 639-1代碼SV。中國外交部《各國概況》注明,瑞典自1950年5月9日與新中國建交,是首個與華建交的西方國家。
以下是關于“瑞典”的詳細解釋,綜合了詞源、國家概況及社會特點:
“瑞典”在瑞典語中寫作Sverige,其詞源可追溯至古北歐語Svearike,意為“史韋亞人的王國”(史韋亞是古代瑞典中部的一個部落)。現代瑞典語中,Sverige被解釋為“安甯的王國”,這一國名體現了其曆史追求和平與穩定的傳統。
地理位置
瑞典位于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東部,西鄰挪威,東北接芬蘭,西南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國土面積約45萬平方公裡,是北歐面積最大的國家。
首都與語言
首都為斯德哥爾摩,官方語言為瑞典語,屬北歐日耳曼語族分支。
自然特征
地形以山地、湖泊和森林為主,森林覆蓋率超50%,擁有“森林王國”“湖泊王國”等别稱。
高度發達的經濟
瑞典是北歐最大的發達國家,工業體系完善,尤其在電訊、醫藥、環保技術領域全球領先,人均GDP位居世界前列。
社會福利制度
以高稅收、高福利著稱,建立了覆蓋全民的教育、醫療和養老保障體系,人類發展指數常年排名全球前茅。
政治與文化
實行君主立憲制,國王為國家象征,議會掌握實權。曆史上曾為維京文化中心,現以社會自由、平等理念聞名。
瑞典國旗的藍底黃十字設計源于12世紀國王埃裡克九世遠征芬蘭時“金色十字架光芒”的傳說,象征國家信仰與傳統。
如需進一步了解瑞典曆史或旅遊信息,可參考來源網頁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