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ebly; flimsily
"柔弱地"作為漢語副詞,其構詞結構由形容詞"柔弱"與副詞性後綴"地"組合而成,在漢英詞典中通常對應英文副詞"weakly"或"delicately"。該詞的核心語義包含三個維度:
一、物理層面的脆弱性 指物體或人體因結構纖細、缺乏強度而呈現易折損的特性,如牛津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定義為"物體因質地細軟而缺乏抗壓能力的狀态",例如:"柳枝柔弱地垂在水面上"(The willow branches drooped delicately over the water surface)。
二、性格特質的溫順性 描述人物性格缺乏攻擊性且順從的特征,劍橋漢英雙解詞典指出該用法常見于文學描寫,如:"她柔弱地低下頭,默認了這個決定"(She bowed her head weakly, acquiescing to the decision)。此類用法多帶有情感色彩,常見于19-20世紀中文小說的人物刻畫。
三、動态行為的輕柔性 在動作描寫中強調力度輕微、幅度收斂的運動狀态,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标注其近義詞為"輕柔地",但語義側重點不同——"柔弱地"更強調主體自身力量不足的客觀狀态,而非主觀控制的輕柔動作。例如:"受傷的蝴蝶柔弱地振動翅膀"(The injured butterfly flapped its wings weakly)。
該詞的語法特征具有雙重限制:①僅修飾自主性動詞,如"說、走、笑"等;②不可修飾非延續性動詞,如"爆炸、斷裂"等瞬時動作。在語用層面,當代漢語使用頻率呈現下降趨勢,據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統計,該詞在書面語中的出現概率為0.0037%,多保留在詩歌、散文等文學體裁中。
“柔弱地”是“柔弱”作為副詞的使用形式,通常在句子中作狀語,修飾動詞或形容詞,表示動作或狀态帶有“軟弱、溫和、易受影響”的特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道家思想中,“柔弱”被賦予積極意義。《老子》提到“柔弱勝剛強”,認為柔弱是生命力與韌性的體現(如草木初生柔弱卻蘊含生機)。
提示:實際語境中,“柔弱地”使用頻率較低,更多以形容詞形式(柔弱)出現。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具體指向(生理或性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