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Coptis japonica Makino
日本黃連(學名:Coptis japonica)是毛茛科黃連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日本本州、四國及九州地區,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亦有少量分布。其英文對應名稱為"Japanese Goldthread",因根莖呈金黃色且形似絲線而得名。該植物在傳統醫學與園藝領域具有雙重價值:
植物學特征
植株高15-30厘米,根莖橫走且密生須根,三出複葉基生,邊緣具鋸齒。花期在3-4月,花序頂生,花瓣呈白色線形。果實為蓇葖果,成熟後裂開釋放黑色種子。
藥用價值
根莖含小檗堿(berberine)、黃連堿(coptisine)等生物堿,具有抗菌消炎作用,日本漢方醫學常用于治療胃腸炎、口腔潰瘍等症。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其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抑制率達92%以上(《日本生藥學雜志》2021)。
生态保護現狀
因森林砍伐導緻栖息地縮減,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将其列為近危物種(NT)。日本環境省已将其列入地域滅絕危懼II類保護名錄。
文化象征意義
在京都嵯峨野地區,日本黃連被稱為“山神草”,當地民俗認為其金黃色根莖蘊含土地靈氣,常作為祭祀植物使用。
參考來源
“日本黃連”這一表述可以從植物學、藥用曆史及日語翻譯等多個角度進行解釋,綜合相關搜索結果的信息如下:
日本黃連可能指在日本使用的黃連屬植物。黃連(學名:Coptis chinensis)是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呈連珠狀且色黃,故得名。日本可能使用黃連的近緣物種(如Coptis japonica),但根據現有資料,日本的黃連多與中國黃連同源,藥用部位為根莖,具有苦味和清熱解毒功效。
在日語中,黃連被稱為「黃連」(おうれん,發音為ōren),漢字與中文相同。日本古籍《和漢藥考》中稱黃連為“滴膽芝”或“上草”,說明其在日本傳統醫藥體系中的地位。
中國黃連自清代起便出口至日本,用于治療熱病、痢疾等症,且被列為貢品藥材。日本可能沿用中國黃連的藥用方式,将其歸為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類藥物。
中國黃連主産于四川、湖北等地(如“川連”“雅連”),而日本黃連可能指本土化種植的品種,但植物學特征和藥效與中國黃連高度相似。
因黃連以“苦”著稱,日語中也可能用其比喻艱辛境遇,類似中文“啞巴吃黃連”的俗語,但搜索結果中未明确提及相關用法。
日本黃連主要指日本從中國引入或本土化種植的黃連屬藥用植物,日語名稱與中文一緻,藥用價值以清熱解毒為主,曆史淵源可追溯至古代中日藥材貿易。如需更詳細的植物分類或日本本土應用差異,建議查閱日本藥典或專業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