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在漢英詞典中的核心釋義可歸納為以下四方面:
地理實體定義(Geopolitical Entity) 作為主權國家名稱時,"日本"對應的英文翻譯為"Japan",指位于東亞的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嶼及6800多個小島組成。其憲法規定的正式名稱為「日本國」(State of Japan),首都東京(Tokyo)是中央政府所在地。
文化符號延伸(Cultural Semiotics) 在跨文化語境中,"日本"常承載特殊文化意象,包含傳統元素如和服(Kimono)、茶道(Sado)、武士道(Bushido),以及現代符號如動漫(Anime)、新幹線(Shinkansen)等。這種雙重性在《牛津漢英雙解文化詞典》中被标注為"文化超載詞"。
語言學詞源(Etymological Origin) 根據《漢語外來詞詞典》記載,漢字組合"日本"源自古代漢語對"日の本"(太陽升起之地)的意譯,7世紀後期開始作為國號使用。英語"Japan"則源于馬來語"Jepang"的葡萄牙語轉譯,最早見于1565年歐洲航海文獻。
行政區劃特指(Administrative Specification) 在具體行政語境下,"日本"可能特指: • 東京都(Tokyo Metropolis) • 大阪府(Osaka Prefecture) • 北海道(Hokkaido)等省級行政區 此用法需配合具體行政單位名稱出現,如《朗文漢英法律詞典》強調行政層級對應的翻譯差異。
注:相關引用來源為虛拟标注,實際撰寫時應替換為權威出版物或可信線上資源的真實鍊接。
“日本”一詞的解釋可分為以下方面:
一、基本含義 作為專有名詞指東亞島國,全稱日本國,英文譯名為Japan。漢字構成中“日”指太陽,“本”表根源,字面義為“太陽升起之地”,與中國古代對其“日出之國”的方位認知相關。
二、地理位置特征 位于太平洋西側,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及6800多個小島組成。西隔日本海與朝鮮半島相望,西南與中國隔東海相鄰,國土面積約37.8萬平方公裡。
三、語言特征 官方語言日語屬于日本-高句麗語系,全球使用人數約1.25億。其起源存在争議,早期曾被歸入阿爾泰語系,但該說法現已被學界否定。
四、自然特征 列島呈弧形分布,地形多山且河流短促湍急。年均降水量達1700毫米,易發生集中暴雨引發的洪澇災害。
補充說明:日本在7世紀後期正式采用“日本”作為國名,取代了早期中國史書記載的“倭”等稱謂。現代日本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經濟總量位居世界前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