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lf-identity
在漢英詞典框架下,"認同"對應英文動詞短語"identify with"或名詞"approval",其核心語義可拆解為三個維度:
價值判斷的接納
指個體或群體對某種觀點、行為模式的認可,《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承認與許可"(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對應英文"acknowledge as valid"。例如國際商務場景中"雙方認同合同條款"可譯為"Both parties approved the contract terms"。
群體歸屬的确認
社會心理學範疇中,該詞描述個體與特定社會群體建立心理聯結的過程,如《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闡釋的"psychological alignment with a group"(來源:Oxford University Press)。這種用法常見于跨文化研究,如"海外華人文化認同"對應"cultural identity of overseas Chinese"。
身份同一性認知
在精神分析領域,該概念涉及自我與他者的關系界定,參照美國心理學會(APA)術語庫定義"the process of recognizing shared characteristics"(來源:APA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例如發展心理學中的"青少年性别認同發展"譯作"development of gender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雙語對照的權威性體現在《中華漢英大詞典》收錄的7種譯法:approval, recognition, identification, agreement, affirmation, endorsement, confirmation,具體語境選擇需參照《韋氏漢英法律術語詞典》等專業工具書(來源:Merriam-Webster Legal Dictionary)。
“認同”是一個多維度概念,通常指個體或群體在情感、認知或行為上對某種觀點、價值觀、身份或群體的接受與肯定。具體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心理學視角
指個體對自我身份或他人特質的接納,如“自我認同”是人對自身性格、能力、社會角色的确認;而“情感認同”則體現為對他人經曆或情感的共鳴,例如“我認同你此刻的焦慮”。
社會學層面
涉及群體歸屬感,如“文化認同”指對特定語言、習俗的認可(如海外華人保持春節傳統);“社會認同”則體現為對組織、國家等集體的歸屬意識,如“00後更傾向多元職業身份認同”。
日常應用
常用于表達對觀點、決策的支持,如“我認同環保應從日常做起”。此時與“同意”相近,但更強調深層次的價值觀契合,而非表面附和。
認知邊界
需注意認同≠盲從,健康的認同往往伴隨理性判斷。例如企業員工可能認同公司發展目标,但也會對具體執行方式提出改進建議。
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可替換為“認可”“贊同”,但“認同”更側重内在接納的過程,而不僅是外在表态。其反義詞包括“排斥”“否定”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