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參(Ginseng)的漢英詞典釋義與綜合解析
1. 植物學定義與詞源
人參(學名:Panax ginseng C.A.Mey.)是五加科人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英文名“ginseng”源自中文“人參”的發音(rénshēn),經閩南語“jîn-sim”傳入荷蘭語,後演變為英語詞彙。漢英詞典中常将其解釋為“a plant root used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for its healing properties”(一種用于傳統醫學的植物根莖,具有治療特性)。
2. 藥用價值與化學成分
人參的核心藥用部分為根莖,含有人參皂苷(ginsenosides)、多糖、揮發油等活性成分。世界衛生組織(WHO)傳統醫學報告指出,人參具有增強免疫力、抗疲勞及調節血糖等功效。英文文獻中常将其描述為“adaptogen”,即幫助身體適應壓力的天然物質。
3. 文化意義與曆史記載
《本草綱目》将人參列為“上藥”,稱其“補五髒,安精神,定魂魄”。英語語境中,人參被譽為“King of Herbs”,其文化地位與東方養生哲學緊密關聯。17世紀歐洲貿易記錄顯示,人參通過絲綢之路傳入西方,成為早期東西方醫藥交流的代表性物種。
4. 現代應用與分類
根據《中國藥典》(2020年版),人參按加工方式分為生曬參(白參)和紅參(蒸制後幹燥)。英文分類對應“white ginseng”與“red ginseng”。臨床研究表明,不同加工方式影響其皂苷成分比例及藥理作用。
5. 語言對比與認知差異
漢語強調人參的“補氣”功能(tonifying Qi),而英語釋義側重“energizing effect”(提神作用)。牛津英語詞典特别标注其詞源關聯中文,體現跨文化傳播軌迹。
參考資料:
人參是一種具有重要藥用和文化價值的植物,以下為詳細解釋:
人參(學名:Panax ginseng)是五加科人參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名稱源自主根肥大且形态近似人形,故稱“人參”。主要分布于中國東北、朝鮮半島、日本及俄羅斯東部,生長于針闊混交林或落葉闊葉林下,喜陰涼環境。
人參被譽為“百草之王”,中醫認為其性微溫,味甘微苦,歸脾、肺、心、腎經,主要功效包括:
在漢語中,“人參”常被用作比喻,形容才華出衆或能力卓越的人。其作為“東北三寶”之一,亦承載着地域文化意義。
如需完整信息,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