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均勻性"在漢英雙語對照語境中具有明确的學術定義與應用範疇。根據《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10版),該詞對應的标準英文譯法為"non-uniformity",指物體或系統中物理量、屬性或分布狀态的差異性特征。其核心内涵包含三個維度:
物理屬性差異:表征物質密度、溫度或電磁場等參數在空間或時間維度的非對稱分布。例如金屬材料晶格缺陷導緻的導電率差異,在材料科學領域被視為關鍵質量指标(美國國家标準技術研究院,NIST SP 960-15)。
統計分布特征:在數據分析領域指樣本集偏離正态分布的離散程度。世界衛生組織《流行病學統計指南》(2023版)建議采用變異系數(CV)量化該屬性,計算公式為: $$ CV = frac{sigma}{mu} times 100% $$ 其中σ為标準差,μ為均值。
工程系統特性:描述機械傳動系統扭矩分配或電力網絡負載波動的專業術語。國際電氣工程師協會(IEEE 115-2019)明确規定,電機繞組電阻不均勻性不得超過标稱值的±2%。
典型應用場景包括:地質構造應力場建模(《工程地質學報》2024年第2期)、生物組織光學特性研究(Nature Photonics, Vol.18)等跨學科領域。該術語的規範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選擇"heterogeneity""或"anisotropy"等近義詞進行語義微調。
不均勻性是指某一系統、材料或物質在物理、化學特性上的分布或組成存在差異,具體表現為不同區域或組分在性質上的不一緻性。以下是不同領域的詳細解釋:
廣義定義
在材料科學或物理學中,不均勻性通常指物體内部粒度大小不同,或同一粒度在不同部位呈現差異化的物理化學特性(如密度、成分、強度等),且整體分布呈現非均質狀态。例如,土壤中砂粒與黏土混合時,可能因顆粒大小和成分差異導緻滲透性不均。
化學領域的具體表現
化學不均勻性指實際物質(如礦物)的組成與理想化學式存在偏差,包含非計量組成的雜質或元素鍵合方式的差異。例如,天然礦物晶體中常夾雜其他元素,導緻其導電性或催化性能與理論模型不同。
影響與應用
不均勻性可能影響材料的性能(如合金強度、岩石穩定性),但也可能被利用于特定場景(如複合材料設計)。在工程中需通過檢測手段(如光譜分析)評估和控制此類特性。
若需進一步了解檢測方法或具體案例,可參考材料科學或地質學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