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ut; decline; refuse; step back; yet
"卻"是現代漢語中兼具副詞和動詞功能的常用字,其語義内涵可從漢英詞典視角進行如下權威解析:
一、副詞用法
轉折關系(Adversative conjunction) 表示前後語義對立,相當于英語"but/however",用于連接兩個具有矛盾關系的分句。該釋義收錄于《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073頁,對應《牛津漢英詞典》中"but; yet; however"的翻譯。
意外轉折(Unexpected contrast) 表達與預期相反的結果,英語常譯為"unexpectedly"或"surprisingly"。如"欲速則不達"中的反預期語義,《新世紀漢英大詞典》将其歸類為"contrary to expectation"用法。
二、動詞用法
退卻動作(Retreat) 原始動詞義項指軍事撤退,對應英語"retreat/withdraw"。《古代漢語詞典》記載此用法最早見于《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乃複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乃欲東渡烏江"的經典用例。
婉拒行為(Decline) 表示禮貌拒絕,英語對應"decline/refuse"。《現代漢語八百詞》特别指出該動詞用法多用于書面語體,如"推卻邀請"的正式表達。
三、語法特征 在句法層面,《漢語虛詞辭典》強調其作為轉折副詞時必須位于主語後的位置限制,如正确語序應為"他雖然年輕,卻很有經驗",區别于英語however的靈活位置。
“卻”是一個多義漢字,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較大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字義與字形結構
二、核心義項解析
退卻、後退(本義)
退還、拒絕
去掉、消除
表示轉折(現代常用義)
文言文特殊用法
三、組詞與例句
四、文化延伸 “卻”的演變體現了漢字從具體動作到抽象語義的擴展,如從“退卻”到“轉折”的虛化過程。其文言用法在現代成語中仍有保留,如“望而卻步”“卻病延年”。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例證或詞源考據,可參考《說文解字》及《莊子》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