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founding hospital
abandon a baby
【法】 abandoned infant; foundin
hall; of the same clan; the main room of a house
棄嬰堂是中國傳統社會中專門收容被遺棄嬰兒的慈善機構,其英文對應詞為"Foundling Hospital"或"Infant Asylum"。該機構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慈幼局,明清時期發展為育嬰堂制度,主要功能包括收容棄嬰、提供基礎醫療和尋找收養家庭。據《中國慈善史》記載,清代北京育嬰堂高峰期每年救助嬰兒超過2000名,采用乳母哺育與登記造冊的管理制度。
現代中國已建立兒童福利院體系取代傳統棄嬰堂。根據民政部2023年發布的《兒童福利機構管理辦法》,全國現有兒童福利機構529所,實行"養治教康+社會工作"的全方位救助模式。這些機構依據《未成年人保護法》運作,通過公安部門接收棄嬰後,需在7個工作日内發布尋親公告,60天尋親無果方可啟動收養程式。
從社會學角度看,棄嬰堂制度演變反映了社會救助體系的專業化轉型。早期機構多由民間善堂發展而來,如上海育嬰堂(1712年)最初由鹽商捐建;現代體系則納入國家社會保障網絡,2019年國務院出台《關于加強孤兒保障工作的意見》,将孤兒基本生活最低養育标準提高至每人每月1600元。
棄嬰堂是中國曆史上一種專門收養被遺棄嬰兒的慈善機構,其功能類似于現代的兒童福利院或孤兒院。以下是關于該詞的多角度解釋:
棄嬰堂主要收養因性别歧視、家庭貧困或先天疾病等原因被遺棄的嬰兒,尤其是女嬰和殘疾嬰兒。其運作模式包括匿名接收(如通過特制抽鬥放置棄嬰)、提供基本照料等,旨在通過人道主義救助減少棄嬰死亡率。
清末至民國時期,棄嬰堂逐漸從教會主導轉向民間或官方管理。1945年後,部分機構被取締或轉型為居民住宅。
示例:營口育嬰堂(1922-1945年)是典型代表,其匿名接收機制和商號資助模式反映了當時慈善機構的運作特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