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sufferable; irritating; provocative
"氣人的"是現代漢語中常見的形容詞短語,主要用于描述引發惱怒情緒的人或事。從漢英詞典視角分析,該詞在《牛津漢英大詞典》中被譯為"annoying"或"infuriating",強調事物引發的不快感具有持續性特征。其語義核心包含三個維度:
情感觸發機制:指代對象通過言語、行為或客觀狀況引發他人的焦躁情緒,如"他故意遲到真讓人氣人的"(His deliberate lateness is truly annoying)
程度差異表達:可通過副詞修飾形成語義梯度,例如"特别氣人的行為"(extremely irritating behavior)與"稍微氣人的玩笑"(mildly annoying joke),這種用法在《柯林斯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有詳細語境說明
語用功能轉化:在特定語境中可轉化為副詞用法"氣人地",如"她氣人地保持沉默"(She remained infuriatingly silent),這種活用現象在《現代漢語八百詞》的語法分析部分有專門論述
該詞的英譯對應詞"exasperating"在《韋氏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被标注為[formal]标籤,提示其在不同語體中的使用限制,而"maddening"在劍橋詞典語料庫中顯示多用于口語場景。這些細微差異對漢英翻譯實踐具有重要指導價值。
“氣人”是口語中常見的表達,指某人或某事的言行令人感到生氣、懊惱。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該詞:
基本含義
指通過語言或行為引發他人負面情緒,常見于抱怨或指責場景。如“他故意遲到,真氣人”()。漢字“氣”在此作動詞,表示“使…生氣”()。
詞語構成
“氣”+“人”構成動賓短語,強調行為結果,即“使人氣惱”。與之相對的“人氣”則是名詞,表示受歡迎程度()。
日常對話
多用于表達不滿,如:“老師批評他,他卻若無其事地左顧右盼,真氣人”()。
文學表達
古詩詞中常用“怒”“忿”等詞替代,如“怒發沖冠”形容極度氣惱()。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古文用法,可參考來源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