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屬的漢英詞典釋義與跨文化解析
“親屬”在漢語中指基于血緣、婚姻或法律拟制形成的特定社會關系群體。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其核心含義包含生物學血緣聯繫(如父母子女)和制度性聯結(如配偶、養父母)。英文對應詞為“kinship”或“relative”,其中“kinship”更強調關系網絡的社會屬性(牛津英漢雙解詞典,2020)。
從法律視角,《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1045條将親屬分為配偶、血親(直系/旁系)和姻親三類,界定其權利義務範圍。普通法系中,“consanguinity”(血親)與“affinity”(姻親)則構成親屬關系的二元劃分(Black's Law Dictionary)。
人類學研究顯示,漢語親屬稱謂系統具有“世代分層”和“性别區分”特征(如叔/伯/舅的差異化命名),反映宗法制度的曆史影響(費孝通《鄉土中國》)。對比英語“uncle”的統稱模式,可見文化認知差異。
詞源方面,“親”原指父母,“屬”表歸屬,組合後擴展至家族成員。現代用法涵蓋生物學、法律及情感維度,例如《民法典》将“近親屬”限定為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
親屬是指基于婚姻、血緣或法律拟制(如收養)形成的特定社會關系,具有固定身份和稱謂的人群。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核心特征
親屬關系包含三個産生原因:
2. 分類體系
根據《民法典》第1045條,親屬分為三類:
3. 法律特征
4. 與家庭成員的區别
親屬不一定是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例如,表兄妹屬于親屬,但若無共同居住或扶養義務,則不構成家庭成員。
擴展說明
生物學意義上的親屬範圍更廣,而法律層面僅規範部分關系。親屬稱謂和文化定義可能因社會差異而不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