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ratorio
clear; completely; count; distinct; settle
sing
drama; intense; play; severe
清唱劇(Oratorio)是一種大型聲樂套曲體裁,通常基于宗教或史詩性題材,由獨唱、合唱和管弦樂隊共同演繹,但區别于歌劇的是,它沒有舞台布景、服裝和戲劇動作表演。該詞源自意大利語“oratorio”(意為禱告室),因早期作品常在宗教場所演出而得名。
音樂形式
清唱劇包含宣叙調(推進叙事)、詠歎調(抒情表達)、重唱及大型合唱段落,通常由管弦樂隊伴奏。其結構接近歌劇,但純以音樂會形式呈現,強調音樂本身的戲劇性和叙事性。
來源:《牛津音樂詞典》(Oxford Dictionary of Music)
題材内容
多以聖經故事(如亨德爾《彌賽亞》)、聖徒傳記或道德寓言為主題,少數作品涉及曆史事件(如海頓《創世紀》)。文本語言可為拉丁語、德語、英語等,取決于創作背景。
來源: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Britannica)
意大利作曲家卡瓦列裡(Emilio de' Cavalieri)的《靈魂與肉體的戲劇》(1600)被視為早期雛形,在教堂禱告室内演出。
亨德爾(Handel)的《彌賽亞》(1741)确立标準範式,其中“哈利路亞”合唱成為标志性段落。
海頓《創世紀》(1798)、門德爾松《以利亞》(1846)、埃爾加《吉倫舍斯之夢》(1900)等拓展了題材與音樂語言。
來源:格羅夫音樂線上(Grove Music Online)
對比項 | 清唱劇 | 歌劇 | 康塔塔 |
---|---|---|---|
表演形式 | 音樂會式,無舞台動作 | 戲劇化舞台表演 | 小型聲樂套曲,可宗教或世俗 |
規模 | 大型(60-120分鐘) | 大型 | 較短(15-30分鐘) |
題材 | 宗教/史詩為主 | 世俗/神話為主 | 靈活 |
來源:《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當代演出常結合古樂複興運動(如使用巴洛克樂器),并融入跨文化題材(如約翰·亞當斯《基督降生》)。其宏大的合唱架構對交響樂、電影配樂産生深遠影響。
來源:大都會歌劇院官網(Metropolitan Opera Archives)
擴展參考:
清唱劇是一種介于歌劇和康塔塔之間的多樂章大型聲樂套曲,具有以下核心特點:
定義與形式
清唱劇以宗教或史詩題材為主,通常用拉丁語或意大利語演唱,包含詠歎調、宣叙調、重唱及合唱,并由管弦樂隊伴奏。其叙事性強,但無歌劇的舞台表演、布景和服裝,情節多由叙述者或合唱團推進。
起源與發展
起源于中世紀宗教音樂,如意大利的“勞達”(非儀式宗教歌曲)和“對話體宗教劇”(戲劇性對白的宗教音樂)。巴洛克時期(17-18世紀)是清唱劇發展的黃金階段,代表作曲家包括亨德爾(如《彌賽亞》)。
結構特征
與歌劇的區别
|對比項 |清唱劇 |歌劇 |
|------------|--------------------------|------------------------|
| 表演形式 | 無舞台表演、布景、服裝 | 有完整戲劇化舞台呈現 |
| 題材 | 宗教或史詩為主 | 神話、曆史、世俗故事 |
| 核心元素 | 合唱占主導地位 | 獨唱與戲劇沖突為核心 |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或曆史演變,可參考、3、5的詳細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