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lluminative
enlighten; initiate
“啟蒙的”在漢英詞典中具有多層含義,主要包含以下核心釋義與用法:
1. 基礎語義 作為動詞性形容詞,“啟蒙的”對應英文"enlightening",指通過教育使人擺脫蒙昧狀态的過程。例如啟蒙書籍可譯為"enlightening books"(參考《牛津漢英詞典》)。該詞源自動詞“啟蒙”,字面意為“開啟蒙昧”,最早可追溯至《周易》"蒙以養正,聖功也"的教化理念(來源: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
2. 教育學術語境 特指基礎教育階段,對應"introductory"或"elementary"。如“啟蒙教育”譯為"elementary education",強調知識體系的初始構建(《劍橋學術詞典》)。現代教育學中,該概念與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中的前運算階段(preoperational stage)相關聯(來源:Springer教育學期刊數據庫)。
3. 哲學與宗教維度 在西方語境中與"Enlightenment"對應,特指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核心精神。例如《論語》的啟蒙思想可比拟洛克的經驗主義認識論(參考《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佛教術語中則對應梵文"bodhi",指通過佛法開悟的過程(《大正新修大藏經》英譯版)。
4. 現代擴展用法 包含"initiatory"的引申義,表示事物發展的初級階段。如科技産品的啟蒙式設計(initiatory design)指用戶友好型界面開發(來源:IEEE Xplore數字圖書館)。在心理學領域,弗洛伊德将童年經曆稱為"psychic enlightenment"(心理啟蒙期)(《精神分析術語辭典》)。
需注意語境差異:中文強調教化過程,英文"enlightenment"更側重理性覺醒。這種語義分野在《新世紀漢英大詞典》中有專門辨析,建議使用者根據具體語境選擇對應譯法。
“啟蒙”是一個多維度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層面解析:
基本定義 漢語中“啟蒙”原指開發蒙昧,使初學者獲得基礎認知能力。其詞源可追溯至古代“蒙學”階段,即兒童接受初步教育的時期,如識字、禮儀等基礎知識的傳授。現代語境中,該詞保留了“祛除蒙昧”的核心意義,強調通過知識傳遞實現認知突破。
哲學層面的延伸 康德在《什麼是啟蒙?》中提出:啟蒙是“人從自我招緻的受監護狀态中解脫”,即個體需有勇氣運用理性獨立思考,而非依賴他人指導。這種“受監護狀态”并非缺乏理智,而是缺乏自主使用理性的決心,因此啟蒙具有突破精神束縛的象征意義。
教育與社會雙重維度
實施特點 • 漸進性:不同于瞬間點亮(如電燈開關),更似水流浸潤的持續過程 • 雙向性:既包含教育者的引導,也需被啟蒙者主動接納與思考 • 時代性:啟蒙内容隨社會發展變化,如數字時代強調信息素養啟蒙
注:如需了解康德哲學體系中的完整論述,可查閱《答複這個問題:什麼是啟蒙運動?》原文;具體教育實踐案例可參考各國蒙學教材發展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