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anhelation; panting; polypnea; short breath; shortness of breath
氣促(qì cù)是漢語中描述呼吸異常的醫學術語,指呼吸頻率加快或深度不足導緻的緊迫感,常見于病理或生理性應激狀态。以下為漢英對照的專業解釋:
詞義解析
氣促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定義為“呼吸急促、不順暢”,對應英文翻譯為shortness of breath 或dyspnea。牛津詞典《Oxford Chinese Dictionary》進一步區分語境用法,如“運動後氣促”譯為breathlessness after exertion。
醫學定義
根據《默克診療手冊》(Merck Manuals),氣促(dyspnea)是患者主觀感受到的呼吸不適,可能伴隨胸悶、喘息,多與心肺疾病(如哮喘、心力衰竭)或貧血相關。世界衛生組織(WHO)将其列為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典型症狀之一。
臨床分類
文化語境差異
中醫理論中,“氣促”與“氣虛”“痰阻”相關,英文需結合解釋性翻譯,例如qi stagnation causing labored breathing(《中醫藥術語國際标準》。
氣促是指呼吸急促、氣短且不均勻的症狀,可能由生理或病理因素引起。以下是詳細解釋:
氣促主要表現為呼吸頻率加快、深度變淺,嚴重時可能出現“三凹征”(鎖骨上窩、胸骨上窩及肋間隙凹陷)或口唇發紫等缺氧體征。正常人在劇烈運動後也可能出現短暫氣促,但休息後可緩解。
若氣促持續或伴隨其他異常症狀,建議及時就診,避免延誤治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