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 chamber pan
lead
【醫】 molybd-; molybdo-; Pb; plumbi; plumbum
【醫】 pavimentum ventriculi
鉛室底是傳統硫酸制造工藝"鉛室法"中的核心反應容器組成部分。該術語源自19世紀工業化制酸技術,指由鉛闆密封構成的方形反應室底部結構,其設計主要考慮耐腐蝕性和氣密性要求。在鉛室法制酸過程中,二氧化硫氣體在此處與硝酸蒸汽、水蒸氣發生複雜氧化反應,最終在底部冷凝生成硫酸液體。
根據《化學工程大辭典》記載,典型鉛室底厚度可達5-8毫米鉛闆層,底部傾斜3-5度便于酸液收集。這種設計使得反應生成的硫酸能沿傾斜表面流入石質收集槽,同時保證未反應氣體繼續在室内循環。英國化學家John Glover在1859年改進的鉛室底結構,将硫酸生産效率提升了40%。
現代工業考古發現,保存完好的19世紀鉛室底樣本顯示其采用純度99.9%的軟鉛材質,接縫處使用鉛錫合金焊接。這種結構雖已被接觸法取代,但在化學工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現存于倫敦科學博物館的1880年代鉛室底實物,完整展示了早期硫酸工業的裝備水平。
“鉛室底”是一個專業術語,其英文翻譯為lead chamber pan,主要用于機械或化工領域。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應用場景
該術語可能與早期工業設備相關,例如硫酸制造中使用的鉛室反應器底部部件。鉛材質的底盤可抵抗酸性物質的腐蝕,保障設備穩定性。
補充說明
現代工業中,鉛材質因環保和健康問題逐漸被替代,但“鉛室底”仍可能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特定技術文檔中。若需更具體的工程定義,建議參考專業機械或化工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