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lead chamber space
鉛室容積(Lead Chamber Volume)是傳統硫酸制備工藝中的核心參數,指鉛室法生産硫酸時反應容器内部的可用空間量。該術語在漢英詞典中常對應"lead chamber volume"或"chamber cubic capacity"等譯法,特指氣态反應物(二氧化硫、氧氣、水蒸氣)在鉛制容器中進行催化氧化反應的立體空間容量。
根據英國皇家化學會《工業化學術語手冊》記載,标準鉛室容積設計需滿足以下計算條件: $$ V = frac{Q cdot t}{C} $$ 其中V代表容積(m³),Q為混合氣體流量(m³/h),t為反應停留時間(h),C為濃度修正系數(0.6-0.8)。該公式源自19世紀格勞伯酸生産工藝優化實驗數據。
現代化學工程文獻顯示,典型鉛室容積範圍在200-2000立方米之間,具體數值取決于工廠規模。如巴斯夫公司曆史檔案記載,其1920年代建造的鉛室裝置容積達1800立方米,日均産酸量15噸。隨着接觸法工藝的普及,鉛室容積參數現已主要應用于化工史研究和文化遺産保護領域。
“鉛室容積”是一個與硫酸生産曆史工藝相關的術語,主要用于描述傳統“鉛室法”中反應容器(鉛室)的容量參數。以下是詳細解釋:
鉛室容積指在鉛室法(19世紀至20世紀初生産硫酸的主流方法)中,用于容納氣體反應的核心裝置——鉛制反應室的内部體積。該容積通常以立方米(m³)為單位,直接影響反應效率與産量。
反應需求
鉛室法的核心是将二氧化硫(SO₂)、水蒸氣(O₂)和氮氧化物(NOₓ)在鉛室内混合,通過氣态氧化反應生成硫酸(H₂SO₄)。足夠的容積能延長氣體停留時間,确保反應充分進行。
材料選擇
鉛的耐腐蝕性使其成為反應室的理想材料,可抵禦硫酸和中間産物的侵蝕。
如今“鉛室容積”主要作為化工史或教材中的概念出現,用于對比現代連續流反應器與早期批量化生産技術的差異。
若需進一步了解鉛室法的化學反應細節或具體曆史案例,可提供補充方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