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 rosaniline
rose; rosebush
【醫】 Rhodnius prolixus; rosa; Rosa multiflora Thunb.; rose
【建】 aniline
薔薇苯氨(Rosaniline)是苯胺類堿性染料中的重要代表物質,其英文名稱由拉丁語"rosa"(薔薇)與"aniline"(苯胺)組合而成。該化合物化學名稱為三氨基三苯基甲烷氯化物,分子式為C₂₀H₂₀ClN₃,結構式為: $$ ce{(NH2)C6H3-C(C6H4NH2)2^+Cl^-} $$ 在工業應用中,薔薇苯氨主要用于制造結晶紫、堿性品紅等三苯甲烷染料。其染色特性表現為:① 對棉、絲等纖維具有強着色力;② 與單甯酸媒染劑結合可提升色牢度;③ 在微生物學領域用作革蘭氏染色試劑成分(Merriam-Webster化學詞典)。
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将其歸類為triarylmethane dye(三芳基甲烷染料),CAS注冊號為632-99-5。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PubChem數據庫記載,該化合物熔點為185-187℃,在水中的溶解度為50 g/L(25℃)(PubChem CID:11424)。
曆史文獻顯示,薔薇苯氨最早由德國化學家August Wilhelm von Hofmann于1860年通過苯胺氧化反應合成,該發現推動了合成染料工業的發展(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Historical Collection)。
“薔薇苯胺”的正确英文為rosaniline,中文也譯作“玫苯胺”或“品紅堿”。以下是詳細解釋:
化學性質
薔薇苯胺是一種棕紅色結晶有機化合物,分子式為C{20}H{21}N_{3}O。它屬于三苯甲烷類染料衍生物,由苯胺(aniline)通過氧化和縮合反應合成。
物理特性
常溫下為棕紅色晶體,可溶于乙醇等有機溶劑,微溶于水,具有堿性。
用途
名稱來源
“薔薇”源于其早期從玫瑰色染料中提取的關聯(英文“rosaniline”中“rosa”即拉丁語“玫瑰”),而“苯胺”指其苯胺衍生物的本質。
注意:用戶提到的“薔薇苯氨”可能存在拼寫誤差,正确名稱應為“薔薇苯胺”(含“胺”而非“氨”)。若需進一步了解其化學結構或合成路徑,可參考有機化學教材或專業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