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茜草(qiàn cǎo)是茜草科茜草屬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學名Rubia cordifolia,在漢英詞典中通常譯為madder或Indian madder。其釋義包含以下核心内容:
植物學特征
茜草莖具四棱,密生倒刺;葉常4片輪生,心形或卵形;花小,黃白色;根呈紅黃色,含蒽醌類色素茜素(alizarin)。《中國植物志》記載其分布于東亞至南亞,生于林緣或灌叢中。
傳統應用
文化符號
因茜染所得紅色稱"茜紅",詩詞中常象征熱烈情感,如李商隱"茜袖捧瓊姿,皎日丹霞起"。
現代關聯
茜素(C₁₄H₈O₄)是近代第一種人工合成的天然染料,其化學結構式為:
$$ ce{C14H8O4} $$
現仍用于組織學染色及生态紡織品加工。
參考來源
茜草(學名:Rubia cordifolia)是一種具有多重價值的植物,以下從詞源、植物特性、藥用功能和文化意義四方面詳細解釋:
詞源
“茜”字讀音為“qiàn”,源于其作為染料的用途。根據《漢官儀》記載:“染園出卮茜,供染禦服”,表明古代用茜草根提取紅色染料,供皇室衣物使用。
古時亦稱為“茹藘”“茅蒐”,如《詩經》中“茹藘在阪”即指茜草。
别名
因地而異,又稱四輪草、過山藤、活血丹、染绯草等,别名多與其形态或功能相關,如“四輪草”因葉片四枚輪生得名,“活血丹”則體現其藥用特性。
形态
為茜草科多年生攀援草本,莖細長帶刺,葉四片輪生,形似棗葉,秋季開淡黃色小花,根呈紫紅色。
分布與習性
廣泛分布于中國各地,多生于灌叢、林緣等環境,適應性強,喜疏松肥沃土壤。
功能主治
茜草根入藥,性寒味苦,歸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活血通經的功效,適用于吐血、崩漏、跌打損傷等症,兼具止血不留瘀的特點。
古籍記載
染料應用
茜草根含茜素等成分,是中國最早的紅色植物染料,用于染制絲綢和禦服,形成獨特的“茜紅色”。
文學意象
因其常見性和藥用價值,常被文人提及,如方老師散文中以茜草喻鄉土情懷。
茜草既是曆史悠久的染料植物,又是重要的中藥材,兼具實用與文化内涵。其名稱、形态和功能均體現了自然與人文的深度交織。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中國植物志》或《中華本草》等權威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