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披靡"是漢語中具有軍事和自然意象的雙重含義詞彙,在漢英詞典中通常對應兩種釋義:
自然現象描述
指草木隨風倒伏的狀态,英文可譯為"to be swept aside by the wind"。該釋義源自《現代漢語詞典》對"所向披靡"的注解,強調自然力量的不可阻擋性,例如:"狂風過後,草木盡披靡"。
軍事領域比喻
形容軍隊潰敗或失去戰鬥力,英文表達為"to be routed/to crumble"。牛津大學出版社《漢英綜合大詞典》收錄此用法,典型例句如:"敵軍望風披靡,潰不成軍"(The enemy troops crumbled and fled at the mere sight of our forces)。
該詞的權威性可追溯至古代軍事典籍,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将"靡"釋為"散也",清代段玉裁注疏進一步延伸為"如草之分散而伏"(《說文解字注》卷七),印證了詞義發展的曆時性特征。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虛詞詞典》特别指出,當代使用中"披靡"多保留在成語"所向披靡"中,形容力量強大、勢不可擋的狀态。
“披靡”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pī mǐ,其含義豐富且具有多層次的文化内涵。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該詞既可用于具體事物(如草木、軍隊),也可抽象表達趨勢或精神力量,體現了漢語“以物喻理”的特點。例如“披靡”在成語中的靈活運用,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