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ve to and fro
flow; stream; current; stream of water; class; wandering
【計】 stream
【化】 flow coating(process); stream
【醫】 current; flow; flumen; flumina; rheo-; stream
"飄流"(piāo liú)是一個漢語複合動詞,其漢英雙語釋義包含兩層核心語義:
一、物理動态描述
指物體受流體動力作用産生的無固定軌迹運動,在《牛津漢英大詞典》(第2版)中被譯為 "to drift; to float",強調物體在水流或氣流中的被動位移特征。這種運動形态常見于水文學及流體力學領域,例如船舶失控後在洋面飄流的現象,符合《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隨水浮動"的基礎定義。
二、人文隱喻延伸
在文學語境中衍生出"漂泊無依"的象征義,《漢英綜合大辭典》将其拓展為 "to wander; to lead a nomadic life",用于描述人類生存狀态中失去穩定根基的境遇。該用法可追溯至《詩經·小雅》"泛泛楊舟,載沉載浮"的早期意象,現代文學作品如老舍《駱駝祥子》第三章亦用"他像被風刮着的樹葉,飄流無定"強化這種生命體驗。
語義辨析方面,該詞與"漂流"構成近義詞組,但語素差異導緻側重點不同:"飄"強調氣流作用下的懸浮運動,"漂"側重水體環境中的浮遊狀态,此區别在《現代漢語八百詞》中有明确界定。
“飄流”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在水面上漂浮流動
指物體(如船隻、浮木等)隨水流或風力移動,無固定方向。例如:
“他的船隻遇難,在海上飄流了好幾天。”
古詩中也有體現,如唐代杜牧《秋日偶題》:“荷花兼柳葉,彼此不勝秋……緑眉甘棄墜,紅臉恨飄流。”
漂泊流浪
形容人無固定居所或生活狀态,四處輾轉。例如:
蔣光慈《少年飄泊者》:“我成了一個飄流的孤子,無親可投,無家可歸。”
亦可引申為事物缺乏根基或歸屬感,如“飄流的命運”。
兩詞常通用,但“飄流”更強調“隨風飄蕩”的輕盈感,而“漂流”多指受水流驅動()。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