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carbon filament lamp
炭絲燈(Carbon Filament Lamp)是早期白熾燈的雛形,指利用碳化有機材料(如竹絲、棉線)作為發光體的電光源裝置。其核心工作原理基于焦耳效應,電流通過高電阻碳絲時産生熱輻射發光,遵循公式: $$ P=I²R $$ 其中P為功率,I為電流,R為碳絲電阻值。
曆史上,約瑟夫·斯旺在1860年率先展示碳絲燈泡原型,托馬斯·愛迪生于1879年通過碳化竹絲實現商業化突破,初期産品壽命約1200小時(美國電氣制造商協會曆史檔案)。技術缺陷在于碳絲在高溫下易升華,工作溫度需控制在1800°C以下(《電氣工程基礎》第三版)。
該發明被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列為19世紀十大技術裡程碑,其材料局限性推動後續鎢絲燈發展(《IEEE全球能源史評述》)。當前炭絲燈僅存于博物館及特殊工業場景,如高溫反應容器觀察窗照明。
炭絲燈是一種早期的電燈類型,其核心結構由碳絲(碳纖維)作為燈絲材料制成。以下是關于該詞的詳細解釋:
炭絲燈通過電流使碳絲發熱至白熾狀态(約2000℃)發光。這種發光原理屬于白熾燈範疇,因此它也被視為白熾燈的早期形态。其英文翻譯為“carbon filament lamp”或“carbon lamp”。
炭絲燈的發明與19世紀末資本主義工業化進程密切相關,體現了科學理論與工程技術結合的成果。
如需進一步了解技術細節或曆史發展,(技術演變)和(社會背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