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塑性鉸英文解釋翻譯、塑性鉸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化】 plastic hinge

分詞翻譯:

塑的英語翻譯:

model; mold

鉸的英語翻譯:

bore with a reamer; ream

專業解析

塑性鉸(Plastic Hinge)是結構工程和材料力學中的重要概念,指結構構件(如梁、柱)在承受荷載時,局部區域因應力超過材料屈服強度而發生不可恢複的塑性變形,從而形成類似鉸鍊的轉動能力區域。其核心特征如下:


一、中文術語解析

  1. 塑性(Plasticity)

    指材料在卸載後不能完全恢複原狀的特性,區别于彈性變形。當截面應力達到屈服極限時,材料進入塑性狀态,産生永久變形。

  2. 鉸(Hinge)

    在力學中象征可自由轉動的連接點。塑性鉸并非真實鉸鍊,而是構件因塑性變形積累形成的等效轉動區域,允許截面發生有限轉動。


二、英文對應概念:Plastic Hinge


三、工程意義與設計應用

  1. 結構耗能機制

    塑性鉸是結構延性設計的核心,通過可控塑性變形吸收地震能量,避免脆性破壞。例如,在框架結構中設計“強柱弱梁”,迫使梁端先于柱端形成塑性鉸 。

  2. 極限狀态标志

    塑性鉸的充分發展标志着結構達到承載能力極限狀态,需滿足:

    [ thetap geq theta{u} - theta_{y} ]

    其中 (theta_u) 為極限轉角,(theta_y) 為屈服轉角 。

  3. 破壞模式控制

    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通過配筋約束(如箍筋加密)提升塑性鉸區混凝土的極限壓應變,防止過早壓潰 。


權威參考來源

  1. 理論定義

    Chen, W.F. & Lui, E.M. Structural Stability: Theory and Implementation. Elsevier. (塑性鉸的力學模型與轉動能力分析)

  2. 設計規範

    American Concrete Institute (ACI). ACI 318-19: Building Code Requirements for Structural Concrete. (第18章:抗震設計中的塑性鉸區配筋要求)

  3. 工程應用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FEMA). FEMA P-1050: Seismic Design of Steel Structures. (第7章:塑性鉸在鋼框架抗震設計中的實現方法)

  4. 材料行為

    Callister, W.D.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 Introduction. John Wiley & Sons. (第8章:材料塑性變形機制與屈服準則)


四、與普通鉸的區别

特性 塑性鉸 理想鉸
轉動機制 需持續彎矩維持轉動 零彎矩自由轉動
變形恢複 不可恢複的塑性變形 可恢複的彈性變形
能量耗散 通過滞回耗能 無能量耗散
存在條件 僅在極限荷載下出現 始終存在

塑性鉸是結構延性失效模式的物理體現,其設計直接關系到建築在大震中的安全性。工程師通過控制塑性鉸的位置、轉動能力和數量,實現“損傷可控”的抗震目标,體現了現代結構設計中以柔克剛的智慧 。

網絡擴展解釋

塑性鉸是結構工程中的重要概念,特指構件在達到塑性變形階段後形成的特殊受力區域。以下從定義、特性、與理想鉸區别及工程應用四個方面進行解釋:

一、定義與形成機理

塑性鉸是結構構件(如梁、柱)截面在彎矩作用下,受拉區鋼筋屈服後形成的局部可轉動區域。當截面彎矩達到極限彎矩時,材料進入塑性階段,此時該區域雖産生不可逆變形,但仍能維持承載能力,并允許相鄰截面産生有限相對轉角,形成類似鉸接的力學行為。

二、核心特性

  1. 有限轉動能力:在保持極限彎矩的同時,可産生0.01-0.03弧度的轉角(與配筋率、材料性能相關);
  2. 彎矩維持特性:塑性鉸形成後,截面彎矩不再增加,但轉動能力持續存在;
  3. 區域化分布:并非集中于一點,而是分布在構件長度約(1~2)倍截面高度的範圍内;
  4. 能量耗散機制:通過塑性變形吸收地震能量,是抗震設計的關鍵環節。

三、與理想鉸的對比

特征 塑性鉸 理想鉸
彎矩承載 可承受極限彎矩 不能承受彎矩
轉動方向 單向(僅彎矩作用方向) 自由雙向轉動
分布範圍 局部區域(非點狀) 理想幾何點
材料狀态 材料已進入塑性階段 無材料變形要求

四、工程應用要點

  1. 抗震設計:通過“強柱弱梁”原則,引導塑性鉸優先在梁端形成,避免柱鉸導緻結構倒塌;
  2. 内力重分布:在超靜定結構中,塑性鉸的出現使彎矩向未屈服截面轉移,提高結構承載力;
  3. 彎矩調幅設計:利用塑性鉸特性,允許減小彈性計算彎矩值(通常調幅幅度不超過30%);
  4. 破壞預警機制:塑性鉸的可見變形為結構破壞提供明顯預警,符合“延性破壞”設計要求。

公式表達(截面極限彎矩): $$ M_u = A_s f_y left( d - frac{a}{2} right) $$ 其中:$A_s$為鋼筋面積,$f_y$為屈服強度,$d$為有效高度,$a$為受壓區高度。

需注意塑性鉸的轉動能力受混凝土極限壓應變(約0.003-0.004)和鋼筋延性限制,設計中需通過配筋率控制(如ρ≤0.75ρ_bal)保證足夠延性。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