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碎顱器"作為專業醫學術語,在漢英詞典中對應"skull crusher"或"cranioclast",特指兩種不同領域的器械:
一、産科器械 在婦産科領域指碎顱鉗(cranioclast),用于處理難産中胎兒顱骨無法通過産道的緊急情況。該器械通過機械力縮小胎兒頭圍,最早由法國産科醫生Stéphane Tarnier在19世紀改良推廣。現代醫學已嚴格限定其使用場景,僅在危及産婦生命且無其他替代方案時實施。
二、神經外科器械 在顱骨成形術中,指用于粉碎病理骨組織的電動骨磨(pneumatic skull drill)。該設備通過每分鐘3萬轉的金剛石鑽頭精确切除病變骨組織,同時配備生理鹽水降溫系統防止骨壞死。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的臨床數據顯示,其骨窗成型精确度可達±0.3mm。
詞源學層面,"碎顱器"由"碎"(crush)、"顱"(cranium)、"器"(instrument)構成,對應英語構詞法中的"cranio-"(顱骨)+ "-clast"(破碎工具)。《中華醫學器械術語标準(2020版)》建議在翻譯時根據具體語境選擇"obstetrical cranioclast"或"neurosurgical bone mill"進行區分。
“碎顱器”是醫學器械術語,主要用于婦産科領域,特指一種處理難産時胎兒頭部無法順利娩出的特殊工具。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碎顱器(英文:basiotribe或basilyst)是一種通過機械方式破碎胎兒顱骨以縮小頭部體積的器械,用于極端難産情況下無法進行剖宮産時,幫助取出胎兒。
功能與類型
醫學背景
相關術語
其他英文譯名包括cephalotriptor、craniodiaclast,均指向類似功能的器械變種。
倫理與現狀
由于涉及胎兒生命的終結,當代醫學倫理對此類操作有嚴格限制,僅在某些法律許可的特殊緊急情況下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