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inge; spic; spike
"穗"的漢英詞典釋義與多維解析
一、植物學核心釋義
"穗"指禾本科植物成熟的果實聚生結構,英語對應術語為"ear"(麥穗、稻穗)或"spike"(穗狀花序)。《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其為"稻麥等禾本科植物的花或果實聚生在莖的頂端部分"(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植物學術語中,"穗狀花序"(spike inflorescence)特指無柄小花直接着生于主軸的結構,如小麥(來源: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電子版)。
二、地理名詞特指
"穗"作為廣州的簡稱,源自五羊銜穗傳說。宋代《太平寰宇記》記載,古代五仙人攜稻穗降臨此地,故廣州别稱"羊城""穗城"(來源:廣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廣州通史》)。現代行政用語中,"穗"仍用于車牌代碼(粵A)、機構命名(如"穗府辦")等官方場景。
三、文化象征體系
農耕文化中,"穗"是豐收的核心符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中的麥穗元素,源自1949年政協會議期間梁思成、林徽因團隊的設計提案,象征"以農立國"的治國理念(來源:中央檔案館《國徽設計檔案彙編》)。民俗藝術如年畫《五谷豐登》亦以穗為核心視覺元素。
四、構詞衍生規律
"穗"作為語素構成複合詞時呈現專業分化特征:
五、跨語言對比研究
牛津英語詞典(OED)中"ear"的詞源可追溯至古英語"ēar",與德語"Ähre"同源,均強調谷物成熟形态。比較語言學顯示,漢語"穗"與拉丁語"spica"存在概念對應,反映農業文明的跨地域認知共性(來源:《牛津英語詞源詞典》2023修訂版)。
“穗”是一個多義漢字,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植物學定義
指稻、麥等禾本科植物的花或果實聚生在莖頂端的部分,如“麥穗”“稻穗”。這一含義在古籍中早有記載,如《詩經·王風·黍離》中的“彼稷之穗”。
古籍引用
穗狀物
泛指形狀類似植物穗的裝飾物,如絲線、布條紮成的“穗帶”“燈籠穗”。
量詞用法
用于計量穗狀物,如“一穗玉米”。
地名簡稱
廣州市的别稱,源于古代五位仙人持“六穗秬”到廣州的傳說,故稱“穗城”。
象征豐收與成就,如“穗”有“碩果累累”“事業有成”的吉祥含義。廣州市以“穗”為簡稱,亦承載着曆史傳說與地域文化特色。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漢典》《詩經》等古籍或地方志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