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acid corrosion
酸腐蝕(Acid Corrosion)指酸性物質通過化學反應對金屬、非金屬材料表面造成的破壞性侵蝕現象。其核心機制是酸溶液中的H⁺離子與材料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導緻材料結構分解或形成可溶性鹽類。該術語在《牛津化學詞典》中被定義為"the chemical degradation of materials by acidic solutions through protonation and ionic displacement"。
從電化學角度分析,典型的酸腐蝕過程遵循以下反應式: $$ text{Fe} + 2text{H}^+ → text{Fe}^{2+} + text{H}_2↑ $$ 該公式描述了鐵在酸性環境中被腐蝕的基本原理(《電化學腐蝕基礎》第3版,2019)。根據《中國材料科學大辭典》記載,常見的酸腐蝕類型包括:
工業領域常參考ASTM G31标準進行酸腐蝕測試(美國材料試驗協會,2022)。英國腐蝕學會(Institute of Corrosion)的案例研究表明,在pH<4的酸性環境中,普通碳鋼的腐蝕速率可達1-5mm/年。防護措施主要包括表面鈍化處理、緩蝕劑添加和耐酸材料選用,如哈氏合金在濃硫酸環境中的應用(《腐蝕工程手冊》,2021)。
酸腐蝕是金屬材料在酸溶液中發生的電化學腐蝕過程,其核心機制為析氫反應。以下是詳細解釋:
酸腐蝕屬于濕腐蝕範疇,指金屬與酸性介質發生化學或電化學作用導緻材料破壞的現象。其本質是金屬原子失去電子被氧化,而溶液中的H⁺獲得電子還原為氫氣(陰極反應:$2H^+ + 2e^- rightarrow H_2↑$)。
• 伴隨氫氣析出(區别于氧腐蝕) • 常見于鹽酸、稀硫酸等非氧化性酸環境 • 對玻璃等非金屬材料也有破壞作用(如氫氟酸腐蝕玻璃)
該詞在社會科學領域被引申為"不良思想或環境使人逐漸堕落",如黃色讀物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但此用法屬于比喻延伸,與化學腐蝕機制無直接關聯。
注:更完整的腐蝕類型分類可參考的濕腐蝕/幹腐蝕劃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