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Scanzoni maneuver; Scanzoni's maneuver
斯坎佐尼氏手法(Scanzoni maneuver)是産科領域用于處理持續性枕後位難産的幹預性操作。該手法由德國産科醫生Friedrich Wilhelm Scanzoni于19世紀中期提出,旨在通過雙極旋轉技術調整胎兒頭部位置,促進自然分娩進程。
具體操作包含兩個階段:首先醫生将一隻手經陰道置于胎頭前囟門處施加推力,另一隻手經腹壁在胎肩施加反作用力,完成胎頭從枕後位至枕橫位的初步旋轉;隨後通過持續性軸向旋轉使胎頭最終轉為枕前位。該手法需在宮縮間歇期實施,并配合硬膜外麻醉減輕産婦不適,整個過程需持續胎心監護。
現代産科學中,斯坎佐尼氏手法的應用需嚴格掌握適應症,主要針對宮口完全擴張、胎頭骨質部分達+2位以下的持續性枕後位病例。操作前須排除頭盆不稱、胎兒窘迫等禁忌症,并由經驗豐富的産科醫師執行。根據《威廉姆斯産科學》(Williams Obstetrics)第26版記載,正确實施該手法可使85%-90%的枕後位轉為枕前位,有效降低剖宮産率。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助産技術的發展,該手法常與手轉胎頭術(manual rotation)結合使用。美國婦産科醫師學會(ACOG)2023年發布的《難産處理指南》強調,實施旋轉操作前必須确認胎頭塑形程度及骨盆解剖條件,建議在超聲引導下進行以提高成功率。
關于“斯坎佐尼氏手法”(Scanzoni maneuver),目前可查的權威醫學資料中并未明确記錄這一術語。根據名稱推測,可能與以下兩種産科操作相關,但需注意其具體定義可能因語境或曆史演變存在差異:
肩難産處理手法
在肩難産(胎兒頭部娩出後肩膀卡在産道)的緊急情況下,存在多種助産手法,如“McRoberts體位”“恥骨上加壓”等。若“斯坎佐尼氏手法”指代此類操作,可能涉及特定步驟的肩部解脫技術,但需結合臨床實際确認。
産鉗旋轉術
曆史上曾有一種稱為“雙次旋轉産鉗術”的操作(現較少使用),用于處理胎兒枕後位難産。該手法需分兩次放置産鉗:第一次旋轉胎頭至枕前位,第二次牽引娩出胎兒。此操作風險較高,現代産科多選擇剖宮産替代。
注意事項:
若有更多背景信息(如應用領域、操作步驟描述),可幫助進一步精準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