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mished look; ill look
"菜色"在漢英詞典中的解釋可從以下三個維度展開,結合權威辭書定義與文化背景:
字面本義
指因長期營養不良導緻的蠟黃病态面色(如:"饑民面帶菜色")。《現代漢語詞典》明确标注此義項為"因饑餓而顯得營養不良的臉色"。
引申用法
在當代漢語中衍生指菜肴的成色品質(如:"這家餐廳菜色誘人")。《漢語大詞典》收錄此用法,釋義為"菜肴的品類與色澤"。
根據《新世紀漢英大詞典》(第二版)與《牛津英漢漢英詞典》:
sallow and emaciated complexion
(牛津詞典)
famished look
(新世紀)
variety and presentation of dishes
(新世紀)
cuisine quality
(牛津)
曆史語境
古漢語中"菜色"特指饑荒面容(《漢書·元帝紀》載"歲比災害,民有菜色"),此用法仍保留于嚴肅文本中。
現代餐飲場景
菜單描述常用"菜色豐富"(rich variety of dishes),此時與英語菜單術語"dish presentation"形成對應。
語用提示:英譯時需嚴格區分語境——描述健康狀況用
malnourished appearance
,評價餐飲質量用menu diversity
或food presentation
以避免歧義。
參考資料
“菜色”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一、核心含義(營養不良的生理表現) 指因長期饑餓或營養不良導緻的面部青黃、消瘦的病态膚色,常見于古代饑荒記載。如《禮記·王制》提到災年時“民無菜色”,鄭玄注解為“食菜之色”,顔師古在《漢書》注中進一步說明“人專食菜,故饑膚青黃”。該用法衍生出成語“面有菜色”,形容饑餓者的病容。
二、引申含義(飲食質量的隱喻) 現代語境中可引申指宴席菜肴的豐富程度,如“菜色豐盛”表示宴席檔次高。但此用法較次要,更多出現在特定口語場景中。
古籍例證:
需注意:當代使用中仍以第一含義為主,第二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