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queen in council
Privy Council
【法】 privy council
conference; meeting; congress; council; assembly; session
【計】 symposia
【醫】 congress
【經】 conference
樞密院會議 (Shūmìyuàn Huìyì) 的漢英詞典釋義與制度解析
“樞密院會議”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與政治制度内涵的中文術語,其英文對應概念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理解。以下從漢英詞典編纂角度,結合曆史與現行制度進行解釋:
指中國宋代(960–1279) 中央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的決策性集會。
性質與職能:
樞密院與中書省并稱“二府”,分掌軍政與民政。樞密院會議是核心軍事決策機制,主要審議:
組成:由樞密使、樞密副使等高級官員主持,皇帝常親臨或聽取彙報。
來源: 脫脫等《宋史·職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記載樞密院“掌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
指英國及部分英聯邦國家君主咨詢機構“樞密院”(Privy Council)的正式會議。
現代職能(以英國為例):
組成:由現任内閣成員、資深政要及英聯邦代表組成,君主主持。實際決策權在内閣,會議多具形式性。
來源: 英國政府官網《樞密院職能說明》明确其作為“君主法定咨詢機構”的角色。
權威參考來源:
釋義注:本條目綜合曆史文獻與現行憲政資料,區分中西方制度差異,确保術語準确性。
樞密院會議是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國家中由樞密院成員參與的議事或決策會議,其職能和形式因時代和政權結構而異。以下是主要類型及特點:
根據《明治憲法》設立,是天皇的最高咨詢機構。會議主要審議重要國務,包括憲法修訂、條約籤署、戒嚴令頒布等。成員由元勳、特權官僚和内閣成員組成,會議結果直接影響天皇決策。
現代英國樞密院會議以儀式性職能為主,例如:
例如1890年1月24日會議(俾斯麥回憶錄提及),是德意志帝國時期高層決策會議,涉及重大人事變動(如首相罷免),但該會議的實際權力受君主意志主導。
宋代樞密院雖主管軍政,但重要事務需通過“禦前會議”與中書門下共同商議,而非獨立召開樞密院内部會議。元代樞密院則直接處理軍機要務,可能通過内部會議決策。
樞密院會議的核心特征是高層機密性與決策權威性,但其具體職能隨政權結構變化:
如需進一步了解某國具體案例,可查閱對應曆史文獻或權威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