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牢(shuǐ láo)是漢語中描述一種古代刑罰設施的複合詞,字面含義為"水+囚牢"。其對應的英文翻譯為"water dungeon"或"water prison",指通過蓄水限制囚犯行動的特殊監禁形式。據《中國曆史大辭典》記載,這種設施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時期,利用地下空間注水形成齊腰深的水池,囚犯需長時間站立其中,導緻肢體腫脹潰爛。
現代漢語詞典編纂委員會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指出,該詞在當代語境中具有雙重含義:①曆史遺留的刑罰遺址;②比喻惡劣的生存環境。例如:"這座地牢遺址完整保留了宋代水牢結構"。牛津大學出版社的《牛津漢語-英語詞典》特别标注該詞對應的英文術語多用于曆史文獻翻譯,現代司法體系已廢止此類刑罰。
考古發現證實,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記載的"水禁"制度,即為水牢的早期司法實踐。這種設施通過控制水位實現刑罰強度調節,具有明顯的心理威懾作用。美國漢學家Derk Bodde在《中華帝國的刑罰》專著中,将水牢歸類為"複合式肉刑",強調其結合了物理限制與生理折磨的雙重特性。
“水牢”一詞有以下多層含義和解釋:
水牢是古代及近代用于關押或懲罰犯人的一種特殊牢房,其核心特征是通過蓄水或浸泡制造生存困境。根據和,主要分為兩種形式:
作為成語,“水牢”比喻困苦潦倒、無法自拔的境地。例如形容經濟窘迫、精神壓抑等長期困境()。
緬北地區存在極端水牢刑罰,囚犯被關入懸浮木籠,浸泡于污水甚至糞水中,同時遭受蚊蟲、螞蟥叮咬,24小時無法休息()。
提示:以上綜合了權威詞典、曆史文獻及現實案例,如需查看完整信息可參考搜狗百科、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