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ost
霜凍(frost)是氣象學中指地表或近地物體溫度降至冰點以下(通常為0℃或32℉)導緻水汽凝結成白色冰晶的現象,常見于春秋季節晴朗無風的夜間。根據中國氣象局定義,其形成需滿足三個條件:空氣濕度接近飽和、地表溫度低于露點溫度、風速低于2.3米/秒。在農業領域,霜凍可造成"凍害",據農業農村部統計,我國年均因霜凍導緻的農作物損失約占氣象災害總損失的7%-12%。
世界氣象組織(WMO)将霜凍細分為兩類:輻射霜凍(radiative frost)因地表熱量散失形成,平流霜凍(advective frost)由冷空氣入侵引發。《應用氣象學報》研究指出,果樹花期遭遇-2℃霜凍持續2小時以上,坐果率将下降40%-60%。北美農業氣象服務采用"霜凍預警等級"系統,将輕霜凍(light freeze)定為0℃至-2℃,嚴霜凍(hard freeze)為-3℃以下。
霜凍是一種農業氣象災害,指在作物生長季節中,因空氣溫度驟降導緻植物體溫降至0℃以下,從而造成農作物受損甚至死亡的現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霜凍的核心特征是地表或植物表面溫度快速降至0℃以下,常見于秋、冬、春三季,尤其是春秋轉換期。它與“霜”不同:霜是空氣中的水汽直接凝華成白色冰晶的天氣現象,而霜凍強調低溫對作物的危害,發生時可能伴隨白霜(可見冰晶)或黑霜(無冰晶但植物仍受凍)。
需同時滿足:
常用方法包括灌水保溫、熏煙增溫、覆蓋保暖等。如需進一步了解霜凍的完整類型或具體案例,可參考中國氣象局等權威來源(如、4)。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