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lmar; thenar; volar
手掌(palm)是人體上肢末端的重要解剖結構,指從腕部到指根的區域,由掌骨、肌肉、神經及皮膚組成。中文“掌”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定義為“手在握拳時朝内的一面”,對應英文“palm”一詞源自拉丁語“palma”,原指手掌平坦的表面,現擴展為“手掌”或“棕榈葉”的雙重含義。
從醫學功能看,手掌是執行精細動作的核心部位,其皮膚分布密集的觸覺神經末梢,靈敏度可達0.2毫米的觸覺分辨能力。掌紋(dermatoglyphics)作為表皮嵴線形成的獨特紋路,具有個體唯一性,被應用于法醫學和生物識别領域。成語“了如指掌”源于《論語·八佾》,比喻對事物了解透徹,英文對應表達“know something like the back of one's hand”同樣以手掌為認知參照。
在文化象征層面,佛教手印(mudra)中的“施無畏印”以手掌外翻姿勢傳遞勇氣,《聖經》中“棕枝主日”(Palm Sunday)信徒持棕榈葉迎接耶稣,均體現手掌在宗教儀式中的符號意義。現代解剖學将手掌分為魚際、小魚際和掌心三個主要區域,其中魚際肌群占手部肌肉總量的40%,是實現抓握功能的關鍵結構。
“手掌”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手掌指人手的手指基部與腕部之間稍凹的部分,當手指屈伸時,掌心與之相合。這是其最基礎的生理結構含義。
“手掌”既指人體部位,又具抽象比喻功能,體現了漢語中“形義結合”的特點。如需進一步了解“掌”的其他用法(如動詞“掌管”),可參考《說文解字》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