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cieve aid
accept; bear; endure; recieve; stand; suffer
aid; help; hold; quote
"受援"是由漢語動詞性語素"受"(接受)和"援"(援助)構成的合成詞,在漢英詞典中通常對應英語動詞短語"receive assistance"或形容詞"assisted"。該詞具有以下語義特征:
語義核心:強調被動接受行為,與"施援"構成反義關系。牛津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接受外界提供的幫助或支援"(Oxford Chinese Dictionary, 2023 ed.)。
語法特征:主要充當定語修飾名詞,構成"受援國/受援地區/受援單位"等固定搭配。劍橋漢英詞典标注其典型用法為"recipient country of foreign aid"(Cambridge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
語用範疇:多用于國際關系、社會救助等正式語境。中國國務院《對外援助白皮書》将"受援方"定義為"通過雙邊或多邊協議接受技術、資金或物資支持的主體"(State Council Information Office, 2021)。
語義延伸:在醫療領域衍生出"受援醫院"(affiliated hospital receiving counterpart support),在教育領域指"接受支教幫扶的學校"(designated schools for educational assistance programs),這些專業用法已收錄于《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該詞的英譯需注意語境差異:國際法文件多采用"beneficiary state",世界衛生組織技術文件則使用"assisted party"作為對應術語(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受援”指接受幫助或支持的行為主體,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具體差異,以下為詳細解釋:
“受援”由“受”(接受)和“援”(援助)組成,字面意為接受援助,強調被動獲得幫助的特性。例如國際援助中的“受援國”即指接受其他國家或組織支持的國家。
在法律領域,“受援”特指符合條件并獲得法律援助的當事人。根據《法律援助條例》,受援人享有以下權利:
在非法律場景中,“受援”可泛指任何接受外部支持的行為,例如:
“受援”的核心是“接受幫助”,需結合具體場景理解其内涵。在法律領域有嚴格定義,其他場景則更寬泛。如需進一步了解法律援助制度,可參考《法律援助條例》或官方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