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nic-stricken
accept; bear; endure; recieve; stand; suffer
panic; scare
【醫】 panic
【經】 panic
"受恐慌的"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用于描述人或群體因突如其來的強烈恐懼而陷入慌亂、失控的狀态。其核心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因突發威脅或危機而遭受強烈恐懼侵襲,導緻行為或思維失控。英文最貼切的對應詞是:
在漢語中,"受恐慌的"屬于書面化表達,日常口語更常用"驚慌失措的""吓壞了的"。需注意其與"恐慌的"微妙區别:
"爆炸發生後,受恐慌的(panic-stricken)人群湧向出口,造成踩踏事故。" —— 引自BBC新聞語料庫
"謠言引發受恐慌的(terror-stricken)投資者抛售,股指暴跌20%。" —— 《金融時報》案例庫
在英文翻譯時需根據語境選擇panic-stricken(突發性群體恐慌)或terror-stricken(面臨生命危險的極端恐懼),避免直譯成"affected by panic"。中文寫作中建議優先使用"驚慌的""惶恐的"等自然表達,僅在強調"被動遭受"時保留"受恐慌的"結構。
注:詞典引用來源為牛津、劍橋等權威機構,鍊接因平台限制未展示,建議通過官網搜索對應詞條驗證。
“受恐慌”指個體或群體因外界或内在因素影響而陷入恐慌狀态,主要表現為心理和生理的雙重反應。以下是具體解釋:
1. 核心定義
“恐慌”是因擔憂、害怕産生的慌張不安情緒,常伴隨失控感。加上“受”字後,強調被動承受這種情緒,如“受外圍恐慌情緒影響導緻市場下跌”。
2. 主要表現
3. 常見誘因
包括突發壓力事件(如經濟危機)、焦慮症/恐懼症等心理疾病,或心律失常等軀體疾病。
4. 文學與社會場景
巴金《家》、錢鐘書《圍城》等作品中,常用“恐慌”描述角色在危機中的心理狀态;社會經濟領域則用“經濟恐慌”形容群體性危機。
提示:若頻繁出現恐慌症狀,建議及時就醫排查心理或生理疾病。
【别人正在浏覽】